桐木是红茶的诞生地,因黄岗山顶、福建与江西交界处而得名“桐木关”,此地到1962年才通了公路,村里人种茶为生,与外面的的连接也是茶。传说中,庙湾村的茶农弄巧成拙,将发酵过度的茶叶用松木烟熏,结果便有了发出桂圆香和松烟香的红茶。
桐木关的茶叶以松木烟熏才可得到正山小种的风味,散发桂圆香和松烟香。
到了17世纪,荷兰人、英国人大量采买包括桐木关在内的武夷山茶,正山小种的英文名Lapsang Soucong确实来自福州方言“松明熏小种”的音译。然后有了茶叶史上的一段宫心计,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派人窃取茶种,重金聘茶工,终于在印度阿萨姆试种成功,推广开来,让红茶成为一种全球饮料。特别是在阴冷的英国,这种带着烟熏的饮料给了岛国人温暖和慰藉。
在中国,清中后期,桐木关的红茶因为太过出名,引发无数模仿者,为正门户,桐木红茶便正式起名为“正山小种”,产区范围大致位于现在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在此之外,统称为“外山小种”,由此,也定下了中国红茶的地理,在外山中出现了福建三大工夫红茶: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坦洋工夫,向北有祁门工夫,向南在云南发展出了滇红工夫。
连年战乱,再加上印度、锡兰红茶的崛起,正山小种的风光在清末后结束了。到1948年,正山小种的年产量已经只有3000斤。1949年之后,桐木所产的茶叶都被统一收购,按出口标准分级、切碎,用正山小种的名义出口赚取外汇。也正是在那个时期,桐木关出现了手动揉捻机和水车揉捻机。到1976年,第一台柴油发电机出现,让制茶进入了机械时代。梁骏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成为当地知名的制茶师。他现年近七十,是“正山小种红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梁骏德的父母都是桐木关人,父亲姓江,母亲姓梁,因为父亲是入赘,他和一个姐姐随母亲姓梁,另外六个弟弟妹妹都姓江。父亲是江氏家族第二十二代子嗣,族谱记载,江家是由河南迁到崇安(武夷山市),再到桐木江墩村。世代种茶、制茶。
早年做茶,揉捻这道工序是用脚揉的,后来改手揉,再后来是用水车驱动的双桶式揉捻机,直到1976年买了部柴油发电机,桐木才有了电,使用上如今广泛使用的电动揉捻机。图为梁骏德师傅自制的揉茶木锅,他认为最重要是为了让后辈了解这个工艺,这也被他视为珍爱之物。
梁骏德亲手制作香榧木揉茶锅。他说:“为了恢复当年的传统工艺,让后辈知道、了解,有传承。香榧木属红豆杉科,硬度适中,本身气味不大,茶放进去,不会吸杂味受影响。如今每年做高档手工茶时,会用到这种锅,一共有两个,每个锅能装一斤半鲜叶,轻拉重推,20分钟即熟。”
桐木关进入机械揉捻时代是自1976年,首部柴油发电机购进,桐木村通电,才使用上如今广泛使用的电动揉捻机。彼时正是梁骏德年富力强,他说自己技术掌握得快,二十一岁就成为生产队初制正山小种红茶的主要骨干,负责技术把关。每个生产队,做茶的人拿的工分是最高的。做其他事情一天10分,做茶是一天20分。一个茶季下来,他是墩村得最高分的,一年做茶就可以分到五六百块钱。
从1979年成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后,松树不能砍,熏制红茶的松木就只能从保护区外买,松木的质量会影响烟熏的效果,也就影响茶的品质。小时候,梁骏德做茶就是按传统工艺,但是现在在烟味的处理上要比原来的要淡些。“做茶得靠实际去做,一年做,两年做,三年做,摸就摸会了。我全套工艺都会。现在很多桐木人还是叫我老茶师。”
1988年,桐木有村办企业桐木茶厂,等于是村办企业,技术能手梁骏德被找去搞技术,具体就是拼配和精制加工。90年代以后,劳务费提价,人工高,茶价相应也提高了,当时报给外贸的价格,一级是8.75元/公斤,收购部门嫌贵。于是大家商量着走内销。在1991年以前,正山小种是一两内销都没有。
桐木茶厂做了一些包装,派业务员到全国各地跑,梁骏德也被派出去当了销售员。“反正见到卖茶叶的店,就放一箱两箱,那叫代销,不是经销。年底去收钱的时候,店不在了,人也找不着。所以1991年我们亏得一塌糊涂。”北方的北京、内蒙古梁骏德都跑过,他每天背着二三十斤茶叶推销,泡给茶叶店的人喝,对方说:“呃!这个是什么怪味!这个有烟的茶难喝死了。”那一代人都没喝过正山小种。
当时住在条件非常差的旅社,一两茶也卖不出去,梁骏德就跟旅社的人商量:“我拿两斤茶叶给你,就不要算钱?”他们说:“不要不要!这个东西喝不来。”……他们又一路还到了宁夏,又从宁夏到河南郑州,到江西南昌,最后回来,二十多斤茶走了一圈一两都卖不出去。
1993年的情况就更糟,处于滞销状态。内销尝试无果,还得通过外贸出口来活下去。在1994年以前,正山小种都是调到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由他们收购去出口,之后便允许桐木茶厂独立出口。当时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那时包括武夷山人,如果不是茶叶界的根本不会知道正山小种是什么。但是,出口毕竟有限,那些年很多茶山荒芜,毛茶骤减到六万斤。桐木茶厂一直维持到1997年左右,最后卖给一家私人企业承包。
桐木茶厂被收购后,梁骏德在此做技术一直做到2000年。2001年,江元勋将他请去做技术。到2008年梁骏德建立了自己的骏德茶厂,儿子也帮忙一起打理。到今天,桐木关也已经有好几座茶厂了。这中间发生了两个转折性的事件,其一就是国外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实施农残检测(1999年左右),外面很多茶叶过不了关,但桐木的茶是有机的。这以后,外贸来找桐木的茶厂收购茶叶,按照有机茶的标准,所以,价格一下提上去了。还是归于桐木的生态,早在1979年就设立了自然保护区,让茶叶的生长环境没有受到破坏。其二就是金骏眉的创制。可以说金骏眉的出现带动了整个红茶的市场,正山小种也大量销往国内,桐木关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熟知。
梁骏德制作的金骏眉红遍全国,也让沉寂多年的正山小种重新被认可。及至今天,身为老茶师兼茶厂的厂长,梁骏德亲力监督每一件事。称鲜叶时,他会先俯身在篓中抓起一把来看个仔细。
2001年,梁骏德认识了北京两位玩茶的朋友。其中一位,在北京开往武夷山的民航第一次试机的时候来到了武夷山,1999年第一次进入桐木,说“这个地方比武夷山还要好”,自然也爱上了正山小种,此后每年都要到桐木来。当时的正山小种按出口标准有四个级别,他们提出能不能做出比特级质量更好的产品。自此以后,梁骏德每年从特级里提取精品。
2005年6月21日下午,梁骏德采摘了2.6斤鲜叶,用全部的芽试做。当时晚上就开始萎凋,凌晨两点多才萎凋好。梁骏德当时想,放哪里揉捻最好?最后看到有块玻璃,放在上面揉捻不会产生茶芽的破损。揉好后已经凌晨三点了,正好睡觉时间是发酵过程。到22日早上9点开始烘干,烘干之后,两位北京的朋友按耐不住不住喜悦,马上冲泡。冲泡前干茶有蜜香、果香,条索紧结、光滑、细小,很像眉毛;汤色金,滋味甘甜、嫩滑,他们说:“老梁,你给茶叶命个名吧。”提议将他名字的“骏”字用上,干看时很像眉毛,就叫骏眉吧。他们马上用秤称了10克,换算知道1斤骏眉需要58000粒芽。
关于金骏眉,网上有很多不实的传说,说试制了上万次才成功,梁骏德说:“没这个事!”2008年开始,外面也有人陆陆续续做金骏眉了,它现在就成为一个“公共产品”。有人问梁骏德:“你教我如何识别真假金骏眉。”他说:“你第一句话就错了。不能说假,只能说不是原产地产的。都是茶树上的叶子嘛,哪有真假,只有是不是桐木原产地产的区别。”
2009年以后,进来桐木开厂的人也变多了。梁骏德也感慨,中国社会就是这样。但桐木关的环境很简单,也很生态,在这里做茶,身心都感到宁静。当然,做茶也是一个较为枯燥且十分艰辛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始终坚持下去的理念,一般人恐怕无法长期地承受这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