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有“蛤蟆背”的岩茶就是好茶吗
普洱茶
在一波一波关于武夷岩茶品质特征描述的专业书籍中会发现:“蛤蟆背”总是必然出现的词汇。“蛤蟆背”到底是什么?和岩茶品质到底有何惊人的联系呢?
什么是“蛤蟆背”?
蛤蟆背,一般是形容乌龙茶干茶、叶底的用语,多见于武夷岩茶。
一般干茶是茶叶叶背起蛙皮状的沙粒白点;叶底是蛙皮状泡泡。
有蛤蟆背的岩茶,一般是传统型的岩茶,清香型的岩茶相对来说很少出现。这“蛤蟆背”是传统型的岩茶经过“漫长”的焙火后,起的小泡点。
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一般是针对干茶来说的,并且这个特征在青褐的干茶条索上不仔细看,极难发现。
“蛤蟆背”的起因
岩茶一道很重要的工序是烘焙,烘焙的特点是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才形成馥郁的香气,“锐则浓长,清则幽远”。炒揉后初焙,称“走水焙”,温度100~110℃,焙10——15分钟,约七、八成干,筛出碎末,簸去黄片,进行摊凉,当地人称“凉索”,摇去梗枝、黄片。然后复焙,低温慢烤,火温75——85℃,时间1——2小时,足干后下焙,继续吃火,也称炖火,全程为一到十几个小时不等。传统的岩茶一般焙火时间前后加起来是8——18个小时,有的还更长。
有蛤蟆背的岩茶,一般是传统型的岩茶,清香型的岩茶相对来说很少出现。这“蛤蟆背”是传统型的岩茶经过“漫长”的焙火后,起的小泡点(哈哈,至于其中的原理,局部受热膨胀,可以想象一下炸的油条…….)。书上所提到的“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一般是针对干茶来说的,并且这个特征在青褐的干茶条索上不仔细看,极难发现。(百年老枞的干茶)
 
如果看过水后的叶底,就比较明显了。
而轻火的岩茶就没有“蛤蟆背”。
岩茶的内质绝妙,而传统型的岩茶因焙火偏高,叶底没有看相,没有太多欣赏的价值。
哪些茶会有“蛤蟆背”?
武夷岩茶品种奇多,仅我们平时接触得多的,就有大红袍、水仙、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等等,这些茶只要符合刚才所说的原料及工艺条件,叶底上都会出现“蛤蟆背”的特征。现在市面上还有清香型的武夷岩茶,由于没有进行重焙火,自然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品质特征了。
另外,一些使用重焙火的铁观音等乌龙茶,也会有“蛤蟆背”。朋友还告诉我,他曾经见过一款比较特殊的普洱茶,叶底上也出现了“蛤蟆背”的特征,十分神奇。正如上述所言,“蛤蟆背”只是体现焙火程度、反映焙火是否到位,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茶品的质量优劣,但并不能以此作为评判好茶的准则。
特别说明:部分茶友看到叶底上的蛤蟆背,可能在视觉上感觉不舒服,醉鹤没有它意,旨在给有困惑的茶友解读岩茶这一特征。
 
作者:佚名
日期:2023-09-1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