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茶产业历史悠久,起于汉魏,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清末至民国及解放后到上世纪80年代又有崛起。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约11万亩,茶叶年产量8000多吨,以乌龙茶为主,其中水仙品种约占产品总量的70%,是闽北乌龙茶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之一,全国百个产茶重点县之一,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及欧盟、美国等地。
现代建瓯的茶树品种,既有本地种也有外来种。
本地种有两类:一是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的良种,其中最著名的为水仙以及矮脚乌龙、肉桂、大红袍等;另二类是"莱茶”,所谓菜茶,顾名思义,就是像野菜一样既多又杂。建瓯的莱茶基本为小叶种,有紫芽、青芽、白芽等;菜茶虽然没有像水仙那样形成稳定性状,却具有巨大的潜质,是宝贵的茶种种质资源。
外来种指从闽北以外地区引进的品种,也有两类,一是清末民初从闽南引进的铁观音等;而是今年来引进的省推荐两种,如梅占、奇兰、金观音、黄观音等,大部分属于高香型品种。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引进良种一直无法与本地良种抗衡,难以大面积推广,但是无论如何,引进、改良茶树品种,对于发展建瓯茶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以茶树嫩芽为原料,经过加工制作的成品茶,就称为产品。现代建瓯茶产品,以半发酵乌龙茶为最大宗。其名称一般与茶树品种一致。但因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有一些产品名称与茶树品种不一致而另有别名,不过这种现象尚未形成主流而已。
矮脚乌龙
矮脚乌龙又名小叶乌龙,软枝乌龙。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
矮脚乌龙分枝部位低,从地面即开始分枝,分枝角度大,树姿开张,长势较旺。叶片略向斜着生,叶长5.5-8cm,宽2.2-3.3cm,叶型椭圆、内折。叶面平,叶尖渐尖而下垂,叶色绿而富有光泽,锯齿西浅不明。嫩芽叶细小,呈紫色,一芽三叶百芽重28.0克。花冠直径为3.7厘米,短茎为2.9厘米,花瓣7瓣,色绿带紫,少绒毛,花柱3裂。开采期与梅占、毛蟹相近。花期迟,一芽三叶盛期在四月中旬。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较高。产量中等,每亩可达100公斤以上。
该品种原产于建瓯东峰镇。迄今东峰镇桂林村尚有10亩老茶园,共有古茶树6090棵。
矮脚乌龙产品有清香型与熟香型两种风格。清香型风格的产品主要有三种:矮脚乌龙王、软枝乌龙、万寿龙芽。
矮脚乌龙王精选矮脚乌龙品种优良的毛茶制作,干茶有一股淡淡的甘香。冲泡后,茶汤颜色金黄透露,有一股淡淡的桂花香,茶汤滋味醇和清雅,回甘快。叶底舒张有弹性,呈现明显的“三红七绿”状。
软枝乌龙是以传统压条法繁殖的矮脚乌龙茶青为原料。这样培育出来的茶树性状与短穗扦插法稍有变异,因此制法上也略有不同。与矮脚乌龙王相比较,茶汤颜色略淡,花香更为突出,滋味更为清爽,回甘好。七泡后,叶底犹有花香,呈绿叶红镶边状。
万寿龙芽是矮脚乌龙中的高档产品。茶名来自当年北苑贡茶,所用茶青原料为矮脚乌龙芽头,因此干茶条索要比一般乌龙细小。与前两款茶相似的幽幽桂花香的同时,又有一种新的风格:茶汤颜色淡黄,茶香幽然,滋味格外甘甜,极为细嫩。
如果是用传统手工揉捻的话,矮脚乌龙的毛茶条索不但细小紧结,而且弯曲如钩,抓一把起来,茶索相勾连可达一尺多长,生动如若一条乌龙!
熟香型其实是相对于清香型而言。清香型以突出花香为主,熟香型则兼顾花香与水香,优点则重在突出茶汤醇厚。一般来说,熟香型矮脚乌龙冲泡后茶汤颜色较深,呈橘红或深红,香气特别,有较为明显的焙茶香或咖啡香,花香较隐,要两泡之后才逐渐突出。茶汤滋味较清香型为醇厚,但又较水仙淡薄,醇和清爽,回甘极快。七泡后细观叶底,红绿部分区别不明显,呈黑褐色,有油质感,弹性较好。
水 仙
水仙茶,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自然状态下树高2-3敏,修剪后树高90-100厘米,树幅110-140厘米,树姿半张开,主干明显,分枝部位高,分枝较疏;叶片呈45度左右斜生,叶长10.0-14.9厘米,长者可达22厘米,叶宽4.4-6.2厘米,宽者达7.1厘米;叶形呈长椭圆状,叶尖渐尖,叶面平滑,色浓绿富光泽,叶肉较厚,栅状组织双层,主脉淡绿极明显,叶柄宽,叶缘平略呈波状,锯齿较深而齐。花冠大,平均4.4厘米×3.7厘米;花萼5片,花瓣8瓣,花冠整齐美观;雌蕊高于雄蕊0.3-0.4厘米,内轮花丝长0.9厘米,外轮花丝长1.6厘米,花粉鲜黄;花柱高1.5厘米,柱头3裂,子房多毛且长;开花不结实或极少量结实。
根据专家的考证,水仙茶母树发现于瓯宁县禾义里(今建阳小湖镇大湖村),为建宁府辖地,时间约在清初康熙年间。
发现水仙茶树的大湖村民姓氏亦无考。只知道某日此人到一座名为"祝仙"的山上劳作时,偶然看到有一棵茶树叶片格外肥厚,揉搓后发出一股奇香,于是挖下带回家中,种在后园墙边。后又有一春日风雨大作,园墙倒塌,墙土正好压在茶树上。本以为茶树必死,不料数日后被压的茶树枝条竟然生根发芽,因此大奇。试着将茶树枝条重新剪下扦插,居然也都成活。而用这棵茶树所制的茶叶,香气滋味都异于一般茶叶,逐渐为人所知。因为这棵茶树原长于祝仙山,建州方言中“祝仙”与水仙谐音,便得名为"水仙”。
水仙茶树虽然发现于近代,然而从逻辑上推断,肯定不是突然出现,而是栽培多年的老品种,可以追溯打宋代北苑贡茶的品种,与当时所记柑叶茶极为相似。水仙茶树品种性能稳定,栽培容易,适应性广,茶农有“懒水仙”之说。而以水仙茶树青叶为原料制作的乌龙茶,香气幽雅,滋味醇厚,品种优良,因此很快就在周边地区流传开来。先是在建瓯与武夷山全面开花,随后又引种到闽南,成为闽南乌龙茶的主要茶树品种之一。直到今天,水仙茶树依然是福建乌龙茶的当家品种,种植面积与产量都占极大的比例。
水仙茶产品如从产地来说,有闽北水仙和闽南水仙之分。闽北水仙中又有建瓯水仙与武夷水仙之分,闽南水仙则有永春水仙、漳平水仙之分。建瓯水仙又可分为北苑水仙、南路水仙和高山水仙树种。北苑水仙主要产于宋代北苑贡茶院一带;南路水仙产于南雅、小桥;高山水仙则产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建瓯的三山五岩,如东游辰山、吉阳郭岩山、玉山石塔山、龙村擎天岩、小桥百丈岩、小松白石岩、南雅上岩等都有分布。
建瓯的水仙产品统称"闽北水月”,闽北水仙泛指包括建瓯在内闽北各县所产的水仙产品。源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的国营建瓯茶厂,尤其是七十年代闽北乌龙茶产品热销日本时,闽北水仙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营建瓯茶厂不再承担闽北的乌龙茶精制任务后,闽北水仙成为建瓯产水仙的专有名称,至今仍然是乌龙茶对外贸易的最大宗产品。
南路水仙指产于建瓯南部的水仙,包括南雅全部和小桥部分地域。南路水仙源于清末詹金圃茶庄、李泉丰茶庄用南雅一带茶园水仙原料制作的产品,最初名“南露水仙”,后因强调生产地域而顺着谐音改为“南路水仙”。南路水仙之所以得名,最重要的其产品具有一种特殊的兰花香。
高山水仙指用生长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茶园原料所制作的产品。建瓯属东南丘陵地带,平均海拔400多米、800米以上以上就算是高山区。气侯与中低海拔地区有较大区别,突出表现在季风气候明显,冬天霜雪期较长,夏天温暖多雨,四季和日夜温差大,这样就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特殊的条件,一般来说生长期较慢,萌芽较迟。尤其是千米以上茶园,茶树叶片较厚,叶面腊质较多,茶青内涵物质丰富,再加高山区森林茂盛,其其产品品质较中低海拔的明显要好。
老丛水仙指以老茶树为茶青原料制作的产品。老丛的“丛”字有时也会写成“枞“”,成为“老枞水仙”。从《辞海》查询,枞是一种树名,与“松”同音,所以准确的应为“丛”。一般认为,称得上老丛的茶树,树龄至少要在50年以上。老丛水仙的魅力在于“丛味”。所谓“丛味”,大部分认为是一种“青苔” 味,口感滋味较一般水仙更粘稠。青苔本身的味道是一种清新的青草味。生长在岩石上的青苔,如果是在大太阳天突遇阵雨后又放晴时,散发出来的是一种带着甜丝丝的石头味裹挟的强烈甘草味,具有相当的穿透力。
从制作工艺上来区分也有不同。
一是花香型。这是近年来适应市场需求而开发的流行产品,旨在突出水仙的花香。由于发酵与焙火都较轻,干茶外观呈蛙皮青,条索粗壮。冲泡后,汤色浅黄或淡金,有一种馥郁的兰花香,滋味入日甘甜柔顺,极耐回味。
二是传统型。传统型重在"水”,所谓的水,亦即茶汤的滋味。都说“南香北水”,传统闽北水仙干茶外观黝黑乌亮,条索粗壮。冲泡后初时有较浓的类似咖啡香的焙香,随后便慢慢散发出花果香尤其是类似熟透苹果或水蜜桃的香气。茶汤色泽呈橘红或深红,清澈明亮,入口滋味甘醇厚。冲泡后的叶庙肥厚乌亮,果香浓郁。如果是高山茶园的水仙,则又有一种清纯的感觉,回味悠长,深得许多注重口味的老茶客喜爱。
肉 桂
肉桂茶,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该品种系省级茶树良种,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瓯茶农从武夷山引进。根据肉桂喜阳的特点,最早将其种植在小桥百丈岩,经过数年适应后,获得成功,很好的保留了原种的形状特征。此后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引种。
肉桂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就是香气高锐、香型独特。成品干茶外观条索紧实扭曲,中等大小,色泽乌褐或蛙皮青。有专家将肉桂的香气比喻为"桂皮香"或者"姜母香”。事实上,有时更类似“菖蒲香”,有一股辛烈的香气。冲泡后细细闻之,会感到热气氤氲中那股奇香屡屡不绝,游丝般直往脑门顶里钻,不觉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有的上品肉桂,每一道汤水的香型都有变化,从尖锐的辛香,到馥郁的花香,不断地相继交错,相当迷人。正因为肉桂的香气特别强劲,胜过其他品种茶,所以有人形容肉桂“霸气十足”。
纯种大红袍
上世纪世纪80年代初,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获得成功;1995年福建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了母本的优良特征特性,在闽北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可以大面积推广。
近年来,纯种大红袍已经在建瓯市东游辰山顶峰下海拔1200米处的东际村清阳岗、海拔800-1100米的盛地洋面村天石岩引种成功。
母树大红袍微带桂花香,后面是粽叶香。因其树龄老,香气悠长,不像新树那么浓烈。而无性繁殖大红袍也保持了母树特性,甚至超过了母树的香型。
建瓯东游镇盛地洋面村天石岩的纯种大红袍
人物档案:严林华,毕业于福建农学院茶学专业,高级农艺师、高级评茶师。武夷学院茶学授课教师和技术考评员。福建省茶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副会长、建瓯市北苑贡茶协会常务副会长。
问:如何看待当前建瓯茶产业的发展现状?
严:二十多年来,或因指导措施无法落实,或因无法兼顾品质与利益,或因茶叶市场转型时存在的一些根本性的不适应问题,导致管理不一、生产责任不严、技术人才分散、粗放式生产等,最终导致茶叶的品质下降,价格下滑。目前建瓯茶叶的量与质不能实现同步增长是不争的事实,低品质低价茶居多,精品高质茶所占比例少,难以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制约建瓯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虽然当前建瓯茶在制作工艺和品牌上都不比武夷茶及闽南乌龙茶,但是在历史文化、培育工艺、生态品质上,建瓯茶仍然拥有潜力。
北苑故地的茶,你们现在还好吗?
近年来,建瓯市委市政府加大茶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将茶产业纳入全市重点特色产业培育范畴,向市场推广包括北苑贡茶在内的建瓯特色产品和品牌,创建“北苑贡茶”统一品牌,“北苑贡茶”还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应该说,建瓯茶产业这些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而高山茶作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优势,可提高建瓯茶的品质,重振建瓯茶的辉煌。
问:建瓯开发高山茶有哪些优势?
严:开发高山茶,一方面是继承北苑贡茶的品质与历史文化,一方面是以品质和文化作为支撑形成种植和发展方向。
建瓯传统就有高山茶,2001年开始较多种植,这几年发展很快,具有生态优势,传统的茶叶制作技艺、茶叶的品质口感等方面优势,很有发展前景。
首先是开发优势,现在可开发茶园的平原土地已经越来越少,改质换种难以实现品质提升,而高山地区具有开发的基础条件,也易于调整茶叶品种结构;
其次是生态优势,主要体现为很多高山地区具有优越的天然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茶树生长,乡镇高山茶的典型传统示范有南雅的上岩、小松白石岩、玉山石塔岩、小桥百丈岩、东游辰山岩、龙村擎天岩等。
第三是技艺经验的优势。建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目前拥有的十多万亩茶园大多都由那时开发种植的,时称“南安溪、北建瓯”。建瓯当时被认定为乌龙茶全国出口生产基地,茶叶人才济济、茶叶产量又高又好。技艺不仅是加工方面,还有茶叶的品质培育、茶园管理等,建瓯拥有很多具有生产培育高山茶传统经验的人才,同时可以形成品质效应。
问:如何理解你所说的“北苑梦”?
严:北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御茶园,宋代贡茶产制中心,中国团饼茶最高制作工艺的发祥地。根据当前建瓯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发高山茶,旨在利用建瓯良好的生态环境,传承北苑精益求精的制茶精神,突破瓶颈,加大北苑贡茶推广力度,形成品牌,重振北苑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