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史上最全最实用的泡茶方法
普洱茶
01 古代煮茶法的缘起
《神农本草经》原文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自发现野生茶树以来,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的,然后慢慢发展到生煮羹饮。
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
茶作羹饮,最早应该追溯到三国时期。
魏·张揖在《广雅》中有这样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
人们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再晒干或烘干。饮用时,碾末冲泡,再加作料调和,作羹饮。
当茶作药用时,人们用鲜叶或干叶,往往佐以姜、桂、椒、橘皮、薄荷等熬煮成汤汁而饮,使之配伍发挥出最大的药性。
可见,最初的茶饮方法可分为食用和药用两大类,而古代的煮茶法及唐朝的煎茶法也缘起于此。
 
02 什么是煮茶法
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可见,当陆氏煎茶法还未出现之前,人们都是将茶、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混杂在一起煮沸,拂沫之后直接饮用。
茶圣陆羽认为这种煮茶方法使茶的真味被侵夺掩盖,无法品嚐茶的真香!他并不赞成加料调味,而是主张清饮!而后便有了陆氏煎茶法。
 
03 煮茶法所用之器
据西汉·王褒《憧约》中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至于是何物,具体文献中无记载。
唐代以前,人们煮茶时通常将茶器与食器混用,煮饮茶器具主要有锅、釜、碗、鼎、瓢等。
锅、鼎:用以煮水;
釜:用以煮水烹茶;
碗:用以品茗;
瓢:用以舀水。
 
04 煮茶法的历史演变
西晋郭义恭《广志》记载:“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
东晋郭璞《尔雅注》记载:"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
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
黄庭坚《谢刘景文送团茶》诗有“刘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琼糜”。
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
清代周·联《竺国记游》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
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作者:佚名
日期:2023-09-2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