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出孔丘,
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
泰山与武夷。
茶道倡导的俭、清、和、静,与儒释道所追求思想并无二致。武夷山能够三教同山而无纷争,茶可以说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
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生活50年,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并潜心著述,写出
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四书集注》。他在武夷山授徒讲学,聚友著述,常常煮茶论道,斗茶品茗,不仅写下不少咏茶诗篇,而且亲自携篓采茶,并引为乐事。
“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僧人居于武夷的山水之中,远离尘世,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种茶、制茶和品茶已成为他们修行的一个重要载体,许许多多的顿悟都是在这茶事活动和品茗意蕴中获取灵魂的启迪。在武夷佛教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不与武夷岩茶结缘的寺庙,寺庙周遭的茶园几乎与寺庙一样悠久。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曾写下许多赞美和感悟武夷茶的著名诗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几乎成了他人生的经典故事。他在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终获取了“茶禅一味”的真谛。
道教徒从进入武夷山的第一天开始,就重视发现和挖掘产于自然的茶所具有的养生作用。宋代的白玉蟾是内丹学派创始人之一,其思想的产生和完成都是在武夷山。茶的自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道教的自然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
自唐以来,直至今日,三教同山饮茶论道、感悟人生,共赞武夷茶,为武夷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