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滥在大街小巷的茶吧里的抹茶,已经成为不少人的最爱,尤其是在日本茶道的影响下,不少人以为抹茶是日本的本土特产。喝了那么多抹茶制品的我们,对抹茶的由来又有多少了解呢?一起来看看。
抹茶,在古时候被称为末茶,是将春天的茶叶经过蒸青制成饼状或者团状方便保存,在食用前再用火烤干茶,放到石磨里磨成粉,再冲泡茶粉而成的饮品。这是一种将茶叶吃进去的冲泡法。这样一来,“末茶”这个名字就容易理解了。
除了茶粉需要磨之外,茶汤也需要磨,这种冲泡方法被称为“点茶”。不像一般茶叶是通过加水冲泡滤渣出汤,抹茶的冲泡方法是往茶盏里加入适量的抹茶,注入沸水将抹茶调成浓膏状,然后往茶盏中点水,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茶汤,在大量空气进入茶汤后,汤面泛起泡沫。
为配合点茶,市场上还出现了专门制成细末的茶砖,现在日本茶道所称的“抹茶”,名字从此而来。
既然“抹茶”名字来自于“末茶”,那抹茶具体是起源于何时何地呢?答案是,中国隋唐。当时的人们就已经用现代日本抹茶的制茶技术来调制茶饮品,并且在这一时期,抹茶在中日交流过程中传入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直到现在成为日本茶道文化中的一部分。明代以后,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茶弃楂的喝法,于是,这种用石磨磨茶粉的技能在中国失传了。
抹茶产自中国但是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这对身处原产地的我们来说,感觉很可惜,但是对于传承抹茶“喝茶不吐渣”的制造和冲泡工艺而言,算是幸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