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子。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原标题《茶以文化,播撒芬芳》。封面图:汉阳陵茶叶。
一. 茶文化形成与发展
一、茶之为用
关于茶叶的使用,我们茶学界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现在基本以神农时代(约距今4500年前后)为茶叶从食用进入药用阶段开始,而茶叶食用早于火的使用。
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距今8000年,出土陶釜里面有树叶枝条,同时同地又有茶树籽出土。这大约是人类使用茶叶的最早历史见证。
先秦时的中国人已经广泛食用茶,但是与其他植物同时食用。商周时农书《夏小正》:四月取荼,七月灌荼。《诗经》:“采荼薪(木粤),食我农夫。”《诗经•豳风•七月》:“谁谓荼苦,其甘如饴。” 《诗•大雅•緜》:“周原膴膴馑荼如饴。”在这些烧煮的野菜中包含自唐洎今所说的茶叶。
汉阳陵茶叶样本出土打开了我们固有的思路:广泛的荼的烧煮食用。汉阳陵的茶已经单独储藏,表明茶叶的使用已经从广泛的荼里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食用品,我们认为茶的饮用已经开始,而且在宫中有很高地位。
晋代常琚《华阳国志》表明巴人(华山以南至成都平原是广义的华阳,为巴人活动地)已经开始种植茶叶。“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巴蜀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其它地区的茶叶生产已经有所发展。”
当然联系到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净具”“武阳买荼”,茶叶的商品交易也随之开始。
从成都附近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可以看出,茶饮已经从其他饮品中分离出来:汉阳陵代表宫廷,成都平原则是民间士大夫的茶生活境况。
二.茶入诗文辞赋
晋代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
一方面,茶饮生活不断地独立发展。从而成为文人士大夫诗文辞赋咏颂的对象或题材。另一方面,茶叶饮用范围不断扩大。江南成为新的茶饮中心。
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累栋出云表,峣(山檗)临太虚。高轩启朱扉,回望畅 八隅。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蹲鸱蔽地生,原隰殖嘉蔬。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余。 郁郁小城中,岌岌百族居。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借问杨子宅,想见长卿庐。程卓 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 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踰蟹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茍安乐, 兹土聊可娱。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茍安乐, 兹土聊可娱。”以滋味品评茶的优劣,以此消遣娱乐,成为文人的一种新兴爱好。
孙楚(218--293年)《出歌》:
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
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
所谓《出歌》,是否属于当时的歌舞或文学范式,不太明确,其内容在于对东晋食材的出产地予以说明,对我们了解当时茶及其它商品流通有一定帮助。
左思《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衣被皆重地,难 与沉水碧。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这是两个小女孩学大人事茶的情景:生火煮茶,满脸黑墨,滑稽而可爱。
杜育《荈赋》云: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 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 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 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口口口口,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对《荈赋》的历史价值,关剑平认为是《茶经》的直接思想来源,为陆羽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他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而与关氏略不同,丁一寿先生把魏晋南北朝视为中国茶文化的酝酿期。
茶文化与其他亚文化不同的是,作为核心的思想旗帜和精神导引、价值指向与茶叶的物质生产茶艺审美密切相关,同时与当时茶人的文化视野、中外文化交流程度有关。关剑平把当代定名为国际化期,丁以寿论为中华茶文化的复兴期。总之我们对宋以后茶文化的沉沦感到惋惜,并期望在当代有一个复兴的出口。而在上下极为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对于茶文化的地位并没有一致地认识。
二、如何理解茶文化在当下的地位
一,茶与国学
余悦先生从释名、辨义、观人三个方而,论述了国学与茶文化的关系。国学是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而中国茶文化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国学理应囊括茶文化,茶文化是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学包括考据之学、词章之学、经世之学、义理之学,茶文化也有这些方而的内容,而且两者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国学大师有许多人钟情于茶,对茶文化有精辟的论述,钱穆强调钦茶亦成文化中一事,即人类大生命之事”,”中国饮茶史,亦即中国社会史人文史中重要一项目”的观点,特别有学术启示。其另文指出,应该如何才能乘势发展?他认为现在面临着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科地位,二是学术视野,三是资料挖掘,四是国际交流,五是人才培养。
关于茶与国学,余悦从释名入手指出“ 总之,国学和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传承,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其《辩义》讲茶与国学的汇通,从考据、经世、辞章与义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交集很多。所谓“观人”实为国学大师的茶事实践。
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深知茶是纯洁中和、清明伦理的象征,他妙趣横生地品茗论道、以茶穷理,颇发人深省。虽然朱熹的学说在当时不被统治者所重视,庆元党禁就是针对他的。等他死后,统治者意识到他学说的价值,所以把他花四十多年工夫反复修改而成的《四书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以致于他的学说影响中国千年之久。
如果说,朱熹是古人,那么这种国学大师对茶的偏爱,对茶文化独具慧眼,则成了一种流风遗韵。近代的王国维是国学大师,这是毫无争议的。由于他的自沉成为历史悬案,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是个卫道士,是守旧者,也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不过,最近出版的《王国维学术随笔》,就有他写的关于茶俗方面的文字,展现出他不为常人所了解的生活情趣的一面。再说鲁迅,他作为思想家、作家是得到公认的,但是不是国学大师,却还有人心存疑问。不过,早己经有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中将他列入国学大师,网上投票国学大师他也是名列前茅的。即使这些都不论,他国学功底非常深厚,则是毫无疑义的。
鲁迅也与茶有着难解难分的姻缘,有许多与茶心神融会一体的快事。在他的茶事活动中,有饮茶、购茶、赠茶、施茶,他通过饮茶来品味生活,借茶遣兴,他更通过饮茶来达到生命的境界,以茶抒怀。尤其值得注意的,鲁迅先生的日记中有不少关于茶事的记载,小说中也多写到茶,如《故乡》、阿Q正传》莫不如此,少喝酒多饮茶,当然是科学饮茶。
钱穆先生是把茶器、茶俗与茶史结合起来研究的。他有一句非常有影响的话:“苟写一部中国饮茶史,亦即中国社会史人文史中重要一项目。”(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我想有这些国学大师级人物相关的论述,我们更可以说国学与茶文化是相通的,国学的精髓与茶文化是相通的,凡是国学大师级人物都关注茶文化的走向和希望投入茶文化的研究。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茶学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审美观的形而下的延展和阐述,不仅是在国学主干儒学大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更多的儒学理念,也与佛学、道教在个人修习、品性涵养上有想通之处,在经世致用方面也有一致之处,比如唐代宫廷茶道以尚繁缛、重等级礼仪为特点,以和谐万邦为主旨,追求中外和谐、上下合心、儒释道互为融攝的和的最高境界,从以茶清心出发走向以茶治国。
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在当下如何看待茶文化。在国务院文件中,明确提到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和高雅艺术,没有明确提到茶文化。这表明,从上到下,人们对茶文化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这无论如何是茶学研究者的严重缺位!有的茶人或许侥幸地认为茶文化是在国务院文件里“等等”里面。我理解为是青年茶人对我们的一种解套或安慰。
二. 茶学应该自成体系
作为国学---中国之学的分支,茶学理应自成体系。
从内容与思想发展上看,茶在作为民生产业的同时,人们赋予茶以特别的责任与内涵:在烹煮品饮的过程中,营造清雅气氛,以敬畏之心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往来因缘,以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消除不平,实现和的最高目标。和敬清健,或者概括为和雅敬健,是国人对国学奥义的茶学表白和展示。
从学术实践看,自《荈赋》《茶经》以来,茶学研究,包括关于鉴茶种茶、制茶品茶、饮茶后的精神世界的抒发与提升,茶的经世致用方式的探讨,代有发展传承。宋徽宗著《大观茶论》,清乾隆皇帝巡幸茶山,赋诗咏茶,留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的感慨。当下,茶学研究已经持续30余年,大有前赴后继之势力。
广义茶学包括属于自然科学的栽培学、生物学、植物学、营养学等,包括属于工学的茶叶加工,包括属于人文方面的历史学、文学、美学—哲学、文献学、民俗学及人类学—民族学等。而茶器设计兼有工学与人文等多个方面。而狭义的茶学当属以茶艺及审美、思想及精神文化为核心的茶道文化。我们之所以把包括自然科学内容的与茶相关的内容也纳入广义茶学范围之内,原因在于:一定时期内的茶道审美决定这一时期茶叶加工的标准,从而设计茶叶新品的出现。茶器的研究与设计、生产,自古就是一个与茶道审美息息相关的门类—属于工艺类的成分较多。
就茶学核心茶道文化而言,又与琴棋书画、插花、焚香发生内在和外在的密切关系。琴,在这里不是单纯的古琴,代表音乐,涉及舞蹈。书,不仅是书法,还应包括阅读。画,不仅是中国画和中国画创作过程,代表艺术及审美体验。
三茶道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及其时代使命
一、当下既有的文化门类和艺术门类尚不可能完全替代茶道文化。
音乐舞蹈、电视电影、戏曲—曲艺、美术理论与美术创作、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等不可以完全融涵茶道。不仅如此,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已经在审美和个人修习方面取得许多共识。这些共识不是在形而下的行为和艺术表现方面而是在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某些方面取得最大公约数---这就是我们上述的和敬清健或和雅敬健。因此茶道文化是一个过去存在并一直延续,从杜育陆羽、赵佶、朱权、吴觉农、陈文华等试图体系化而至今没能实现的综合文化形态。
二、发掘、继承与时代创新的结合。
在当今我们呼吁以茶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茶学的诞生,已经具有了充分的条件。与茶相关的茶文化学、茶艺培训手册、中国茶史等已经作为教材进入文化教育系统,且延续几十年。同时我们看到,我们对中国茶学,中国茶道文化在理论上还没有取得完全的一致,也缺乏全国性的学术权威。表现在社会实践上,就会显得比较混乱。光是各种茶道名称就极为烦乱。我们主张统称为中国茶道**泡法,中国茶道龙井茶泡法,中国茶道午子茶泡法,而不应该称为“中国午子茶道”“中国龙井茶道”,再有“大观园茶道”,就有点滑稽了。而近年来在茶艺过程中附加的歌舞或其他形式的表演往往成为茶艺表演成功的主要内容,而茶艺人员的泡茶与茶汤的味道反而被忽略,我认为是本末倒置,买椟还珠。是茶商吸引观众眼球所导致的结果。因此茶学理论整合与实践的标准化规范化仍然是茶学重建的需要。
三.茶道文化的当代使命。
既然说现有的文化艺术门类无法替代茶道文化,那么茶道文化有哪些独特魅力?
一、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代发展理念的有机融合。
孔子“仁恕”理念与佛教的“慈悲”“无我”;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与今天的“为人民服务”,有融攝互用的便利。而《孟子》追求大义,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页,中华书局,2012年,北京),认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水夸wu)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有利于农牧渔业持续发展。《淮南子•主术训》主张“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的取用有节制生产生活理念。
二、茶道文化的综合形式。
茶道活动过程是茶叶与茶器、水与火的矛盾统一,是人与人交往气氛营造,是思想精神与环境场所的结合,追求和谐至妙之美。茶道使人沉静、无我,是大音无声下的天籁,是水火交融中的自然韵律。与书法、绘画、对弈、焚香有其曲同工之美----在形式可以完美结合,在理念和过程中有相同的审美标准。而现代茶道展示中又往往添加外在的舞蹈表演、音乐烘托和造型演绎。
三.茶是俗与雅、个体幽思与群体交流的统一。
我们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多属于小众化且以个体体验为主,而茶则是二者的统一。俗到柴米油盐酱醋茶,雅到晨前命对朝霞,夜后邀陪明月,诗文泣鬼神,音律唤古今。京剧秦腔不是人人可学,书法并非个个入得其门,婉转的歌喉更是人人渴望得道成名者却寥若晨星。茶却不分男女老幼,人人可以瀹茶品饮。在焙茶、煮水、冲注和滋味的制造与把握过程中,体验宁静、中和、禅悦之美,体悟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
四.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文化理念。
王羲之及其文友兰亭集会曲畅流饮以酒为媒。而赵佶笔下的《文会图》则以文士相会为主题,以茶来烘托。文徵明《惠山茶会》则纯粹以瀹茶品泉为主题。每次茶会主题各不相同,也决定了茶道思想的形而下的差异。现代茶道因现代生活的多姿多彩更是百变翻新,因而融入现代生活理念也就理所应当了;加上现代生活高雅艺术多样,娱乐项目更是各式各样,为适应年青一代参与到茶道文化活动之中,更应该将茶道文化生活化。可喜的是,为小茶人设计的茶道修习已在全国展开,小茶人活动遍地兴起。
如何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茶道程序和对口茶叶,更是茶道文化需要解决的形而下的具体问题。
五.架起沟通中外的桥梁。
音乐没有国界,茶汤色彩之美和隽永的滋味也超越国界和民族的界限,而附丽在茶道过程中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更会衬托延伸中华文化之美。明清时期茶事繁荣但中国茶道思想式微,茶道精神萎缩,是当今不得不汲取的历史教训。文化的融通和价值观审美观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比之商品的输出更为重要,更具持久意义。当今以“一带一路”为国策,茶叶及茶文化走出国门,中华茶道文化的确立已经不是文化理论问题而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小结
茶自古洎今的最大特点在于:是在农业产业基础上的精神延伸,就现代而言,它将第一二三产业以文化产业形式紧密联系的独特的经济---文化门类。由于此特点,对茶的认识也往往见仁见智。但我们有理由认为,茶叶文化,是当下需要重建的新型文化形态:以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为基础,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理念,形成中国茶道文化的指导思想,以此作为茶艺表演和茶叶生产的指南。一款茶叶产品的出产比之一台彩电一个电脑更富有文化内涵。而这与国家提倡的供给侧改革是完全契合的。与纯粹的文化形态---诗书画音乐舞蹈有较大差别,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密切,但在宣传中国文化方面又具有普及性强简单易行,看得见摸得着的当下践行的便利。而以朴素简洁,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中国文化普及于烹茶奉茶之间是中国茶人今后一个阶段的历史使命。
在茶事繁荣,茶学研究蔚然成风,茶艺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茶博览会此起彼伏,以茶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茶学建设已经迫在眉睫。而一些必备的前期研究需要国家组织专家进行全国一盘棋的系统研究。一些标准:茶叶特别一些新的保健茶生产标准、茶艺规范、中国茶道思想理念需要国家统一制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积累,在这些方面应该完成国家级的全面整合!我敲我的鼓,你吹你的号,各搞一套,国务院起草文件的同志弄不清,外国人弄不清。因为我们茶学界对中国茶(道)文化的核心理念研究理解不到位,茶道茶艺理念与程序以及名称五花八门,对形而下的茶叶制作管理不到位,制作标准不统一,解说不一样,都严重滞后于世界标准化理念和要求,滞后于日益严格的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规范和要求。这些是当代茶文化茶学滞后火热的中国茶事的结果。或许说精神要管理物质,意识决定存在有点勉强,那么人们可以回顾一下陆羽《茶经》的时代,宋徽宗著述《大观茶论》的时代!
从繁荣的茶事中勾勒中国茶道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指向,规范茶道程序和茶叶制作标准,在“一带一路”国策下通过茶来传递、体现茶文化的和平追求和服务奉献意识,,是中国茶道文化复兴茶学焕发生机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中国茶道或中国茶学的使命。
而在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保护主义梗阻的当下,中国茶当以文来化育天下,和谐万邦,使中国茶香飘万里。
中国茶道文化应该自成体系,擎扬和谐共融的文化理念,以高雅健康的饮品,以奉献服务的市场理念,将茶文化茶产业与茶经济提升到应有的历史新高度。
茶文化茶产业茶经济,不同于电影电视,不同于书法舞蹈……一头是以茶文化理念充盈身心的文化工作者,一头是面朝红土背朝天的茶农,连起来的是古今,串起来的是中外。
作者:梁子。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原标题《茶以文化,播撒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