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厂茶商茶农之间的多方博弈:茶农直销是门不错的生意?茶友激烈评论中!
@白马非马:茶农做茶厂、茶商的事,从长远看是好事,因为其最终会被纳入新秩序,存在升级与规范化的路径: 注重短期利益的茶农,在做绿茶化普洱赚钱的同时,也会逐渐转变观念,一些有远见者将在原料仓储与茶山民宿方面发力,不再搞短期快速收割,而重视良性商业生态系统带来的长期综合效益,其将在古茶山公共品牌与古茶山行业公会的指导与监管下打造原产地农民微庄园品牌,最终形成类似法国农民搞的红酒庄园模式。
当然能玩转茶农直销的,只是少数名山茶农,大部分茶农还没这种福报。
@未来:没厂和商,小农经济,只会走向死胡同。
@句点:还好吧,我都是自己去芳村,东莞深圳的几个市场,一家一家去加微信,挑选靠谱的寄样品。每年自己家的,亲戚家的茶叶都直接卖给茶店,朋友圈发发零卖点。30多度的天气,一家店一家店进入介绍,留微信。一天被拒绝n次。一个市场几百上千家,能留到微信的可能也就几十家,靠谱的可能也就一两家。
@江城印记茶业杨朝全:
首先是茶农确实有这方面的优势,毕竟一手资源在他们的手上,但这个模式的后果就是,你在一个人手里,你只能喝到或者买到一种茶,不管你喜不喜欢。
当茶农做了品牌,有了渠道,灭掉的第一批人就是茶山倒腾毛料的这群人,然后呢?大茶企释放库存,茶农定价和自主销售,三年没做起来,堆5年原料。
假设五年做起来,你觉得以茶农茶山的销售方式能处理得了产量?小树,台地怎么办?卖给茶企?(如果你问我:凭什么?)所以解决方案是,把多余产量的茶地卖掉。以现在品牌企业的库存,不生产不收购新产品和毛料,在销售个十年应该都没问题。 那时候的口感就不是古,纯,单。茶企说: 拼配的意义在于让每一款产品更圆满,你的口腔对于单一种味道并不满足
其实这个命题比较伪,首先这确实是一个方案,但是只能是个别名山的个别茶农,其次普洱茶的发展史小商小户在库存消耗上占大数,茶企负责打名气和研究加工工艺,茶农出力最少,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砍伐他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茶树,然后等着杀鸡收钱。所以如果你把整个产业链都丢给茶农,后果就是产品质量和文化推广都会出现问题。
@茶友评:20年前,铁观音茶农革了茶企的命,最终把整个行业推向了毁灭,茶商大不了改行,茶农呢?(茶友修正:铁观音发力是在08年,巅峰是12年,倒台是在14年。)纵观这么多年,市场事实上存在了大需求,作为一首资源配置的茶农,茶还卖不掉的话,要么你的茶真的不行,要么你的人真不行,还能说什么呢。
创叶庄园古茶品牌创始人@周宇 : 时代在学习中进步,茶农成长一样会经历这些,避开激烈竞争的,5G到来,又有好事看了,行业细分各取所需。
殷波:熟茶制作,不是茶农可以玩的。茶农提供原料,茶厂负责工艺、茶商负责流通推广(塑造和生产茶叶附加价值)。各安其位,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形成产业链上的比较优势。才能都有饭吃。
@赤子楼 : 这种说法意义不大!市场从来没拒绝过茶农自己做品牌的......其实市场真实面就是这样的: 市场从来没拒绝过茶农做自己的品牌......如果茶农单纯天真地认为自己有一点好茶园的优势资源就能做出有影响力的品牌的话,那未免太肤浅了......上文中引用的法国红酒例子在市场真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现在在茶山上,有好茶园而工艺制作不精良的原料都卖不出去,卖不到好价钱,还大把地库存在茶农的箩筐里......面对这种状况,你说茶农不愁吗?真的没想过自己做自己的品牌?
能把原料顺利及时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尚且都这么难,你说他们创立自己的品牌,会不会更难一点呢?
去茶山看一看就知道,满满的一山茶农在制茶,啥作法都有......由于心性的不同,做出来的茶滋味五花八门!唉,还高谈什么品牌内涵与灵魂呢?
@苏苏:不是说小看茶农,而是认知和面对做品牌的意识不会有什么很高的层面。品牌并不是自己想个商标注册了打上去就是品牌了。品牌是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和定位。 不要说做品牌了,对于工艺目前需要大大的学习改进,而茶农甚至有些做品牌的老板都认为普洱茶的工艺很简单。 我认为政府如果真的想作为,能够给茶农提供一些免费的茶园管理及工艺技术的培训,那会是对整个行业的提升。
最后针对茶庄园,还是需要大企业大资金以及政府部门的支持,勐海那么多被拆就是例子,说白了还不是茶农对法律的认知能力导致的。
茶山庄园目前也有一些,但最有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也还不是景迈山的柏联。不但带动了当地的茶叶,还在当地建立了茶农联合,政府建了机场,带动了当地旅游。 其他的那些庄园仅仅只是为自己的客户或经销商服务的,每年也就去那么一次,岂不是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