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百家争鸣 >
聊聊云南茶界的“台地茶”
普洱茶
最近有一篇帖子在茶界刷屏,是关于茶树基因的,我没有看,因为我知道我看不懂,我相信绝大部分转发这个帖子的人也和我一样,看不懂。之所以有些人转发,无非表示,你看看,我很科学,茶叶很科学,普洱茶很科学,我卖的茶很科学,如此而已。
茶叶需要科学否?
我现在越来越怀疑。
至少,现在的茶叶发展不是专家来推动的,纯粹是资本家来推动的,无非是驱动力导入了文化的因素。你跑到大街上,问任何一个人,你因为什么喝茶?大部分的回答肯定不是说因为科学喝茶。答案可能千奇百怪,比如习惯,比如增值,比如养生,比如茶艺,比如茶空间、、、等等等等。
而诸如此类的回答,肯定都是与科学无关,或者说无直接的关联。搞懂茶树基因是科学家的事情,与当下的一杯茶汤好喝不好喝,恐怕没有太大的关系。
 
前一段在勐海,我临时要去思茅,刚好在办茶叶节,就在里面转了一圈,台子上一堆专家在评茶,大家争先恐后在尝茶汤,我直接怀疑,这种临时起意式的评茶,这种仪式化的评茶,真的能在那短短的时间内把上百种茶分出三六九等?那要得是什么舌头呢?据我所知,绝大部分专家的舌头,与我的舌头相差无几,并无天赐神赋。
而且,专家评茶有一套标准,嫩度咋样,条索咋样,香气滋味咋样,一大堆绿茶审评标准,按照绿茶标准打分即可,与实际中的喝茶有很大出入,专家也分很多种,并非都是审评专家,往往是研究界和教育界的精英,在研究领域和教育都是高手,至于喝茶评茶,未必就能划等号。
我对于某些专家学养的质疑,始于一本书,1995年台湾邓时海先生出版的《普洱茶 》,邓先生在书中历史造假和茶品造假一块,原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先生所著《普洱茶漫话》和吴疆著《普洱茶营销》二书中批判很多,在此不赘言。
邓时海先生的一书中,有一些理论套路,无论是江湖,还是武术,还是宗教,没有套路,其实难以成型。普洱茶同样如是,要请君入瓮,自然需要套路。套路一多,套路一复杂,不要说普通人无法辨别,往往专家也要上当。
 
普洱茶在2007年处于一个高潮期,这时节我统计过,国内有关普洱茶的著作26本当中都引用邓时海一书中的错误茶史,这种影响甚至至于现在的茶叶学术专业论文。
举个例子,云南茶叶界从未有过“台地茶”这一说法。邓时海先生不知从哪部理论中总结出云南是乔木茶好,台地灌木茶不好,也许是其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一书中看到:云南茶叶矮化,呈灌木状。灌木状和灌木有本质的区别。望文生义,而导致错误的论断。
邓先生曾经在政府主办的专家论坛中做过演讲:“云南大叶种台地灌木茶不好,乔木茶才好。”一堆云南茶叶专家在堂下静听,无不哑口无言,对于这种无稽之谈,摇头不是点头不是。结果还是省外的普洱茶权威刘勤晋教授在央视作出严厉的批判:
云南大叶种都是乔木,无论扦插种植还是种子种植,模糊中小叶种和大叶种茶概念,究竟是什么目的?
刘教授话音未落,2007年四川、贵州、湖南,甚至远至安徽的烘炒青过期绿茶一车一车拉入勐海,压成饼,作为普洱茶销售。所以,市场上行家基本对于07年的茶品慎之又慎。
但是,普洱茶如今实在流行,各类茶叶专家都急需贴上普洱茶专家的标签,无奈学术的理论化固化思维,为贴近市场而不顾学术水准,乃至于“台地茶和古树茶的对比”,如此荒唐的论文标题比比皆是。
台地是指一种种植方式,云南茶叶绝大部分面积都是台地种植方式,包含的品种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然而,理论的畸形,导致如今的市场畸形,普洱茶,仿佛踏入了一种怪圈。
作者:吴疆
日期:2023-11-02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