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是普洱茶的贡茶之乡。
《滇海虞衡志》卷十一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的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漫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而其中的漫撒,就包括了易武。
易武茶山早在唐代就有濮人居住,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之一,早在唐代时就被誉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
清顺治年间,石屏的汉人逐渐进入易武经商种茶,使易武茶山得到空前扩充,嘉庆年间,易武茶山村寨相望,鸡犬相闻,据说人口曾超过3万。
清雍正年间,普洱茶就已被正式列为贡茶,普洱茶更加名声大振,市场得到空前扩展。
道光十八年,易武的车顺号生产的茶叶被选为向皇帝进献的贡茶。
道光皇帝品过车顺号进贡的茶叶后给予“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此乃茗中之瑞品也”的评述,并御赐车顺号主人车顺来为“例贡进士”的称谓,获“瑞贡天朝”大匾。
为庆贺这一盛事,整个易武城张灯结彩,跳花灯,耍龙灯,划旱船,赶庙会,举城狂欢七天七夜。
从此,易武茶的名声更加大振,易武的茶叶交易更加繁荣,易武成了名副其实的“利润城”。
此后,易武、象明两乡交界之磨者河上修建了一座大桥“承天桥”,方便了倚邦与易武两大茶山之间的交通往来,来自滇西和西藏的马帮直接进入易武贩茶驮茶。
易武的茶市进入空前繁荣阶段,进入易武驮茶贩茶的马帮你来我往络绎不绝。
清咸丰年间,由于受滇西战乱的影响,滇藏商道受阻,使倚邦、革登、莽枝、蛮砖等五大茶山的茶叶销路不畅。
这个时候,易武的茶商却另辟蹊径,将茶叶大量销往越南、香港及东南亚地区,及时地避开了战乱给茶市带来的不利影响。
由于在滇西战乱期间易武的茶叶生产和贸易还在正常地进行,光绪至民国初年,易武茶山以加工和出口规模,以及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跃居六大茶山之首。
也正是因为过往的辉煌岁月,加之一如既往的优秀茶品质,才使得如今的易武成为了喝茶人眼里的“朝圣地”。
茶区:云南西双版纳易武茶区,地势东高西低,海拔相差七百多米,年均日照19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升且气温常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生态环境别致。
采用手工石磨压饼,饼形端正,松紧适度、不脱边。茶条清晰,干茶黑褐,饼面油润,芽叶肥壮,几乎全是浅金色的芽头,有极少量黄片。
香气沉实馥郁,复杂有层次,综合了比较浓郁且复合的木香、浓郁果香和一定草药甜香。
汤感稠厚细腻,滋味饱满平衡,口感强劲、显著,喉咙香气、回甘均盛,协调度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