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到普洱茶,都会以为产地是在普洱市。但其实,在古代普洱只不过是普洱茶的交易地,而普洱茶真正的产地则在西双版纳。澜沧江以北的六大茶山,都在其中。除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外,其它五座茶山都在勐腊县。倚邦、莽枝、革登、蛮砖在象明乡,曼撒在今易武乡。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茶山就是攸乐,这座历史悠久的基诺人之山。
茶山由来:攸乐茶山又名基诺山。攸乐是明清以来文献典籍中对基诺山专用名字和对基诺族的称呼。新中国成立以后,攸乐族名改为基诺。
基诺人尊奉诸葛亮为茶祖,并自认孔明后裔。相传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南征孟获到此,部分士兵因贪睡遗留攸乐。为了这些士兵的生存,诸葛亮赐以茶种,让其以茶为生,并让照他帽子的样式来建造房屋,以避滇南瘴气。清朝《普洱府志》记载说:“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
茶山地理:攸乐茶山地处无量山脉的山区地带,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海拔位于575米-1691米之间。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勐宽三个坝子,面积在古六茶山中较广大,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年平均气温在20’C左右,年降水量为1 400毫米左右,气候温暖湿热,酸性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是大叶种茶树理想的生长地。
茶山影响:攸乐茶山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在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中,江北、江外的每一座古茶山都曾占据了重要角色,只是因为各自的历史原因兴衰交替,那种彼此碰撞,交替引领的盛状令人瞠目结舌。
据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载:“‘六大茶山’,一攸乐、二莽枝、三革登、四倚邦、五蛮砖、六曼撒”,攸乐就赫然被列为六大茶山的首位。
不过六大茶山的地位在历史上主要取决于茶山的产茶量,产量越多,相对其影响力也越大,大多因此划分座次。据史料记载,攸乐茶山在其鼎盛时期,年产茶叶达2000担以上,这在生产工艺落后的古代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古茶园变化历程:攸乐茶山种茶历史相当悠久,茶园面积也较为广大,清末,基诺山古茶园面积达一万亩以上。攸乐山社会发展缓慢,进入民国仍刀耕火种,山地里种点包谷之类的农作物,农耕技术不发达,狩猎和卖茶还是主要的经济来源,总体生活水平较低。
1941年12月,本已被兵役和苛税压得闯不过气的攸乐人,因茶商杨安元不尊重攸乐人的风俗激起了民愤,攸乐人联络瑶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举行抗暴起义,整个战事持续了两年才平息。战乱使攸乐山经济、社会受到严重挫伤,人口减少、茶园大量撂荒,后又因连年烧山开地种粮,茶园损毁很多,到20世纪70年代,保存下来的成片古茶园只剩三千亩左右。
现古茶园保存:虽然攸乐古茶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遭到了一定数量的破坏,但至今基诺山亚诺村仍保存着面积最大的一片混生林古茶园。亚诺村后山是一片茂密的大森林,海拔在1200米~1500米之间,在高大的乔木下面,隐藏着一片片古老的茶林,共有1800多亩。
古茶树基部围粗大多数在0.4米~1米之间,树高大多数在2米左右,主要属于普洱茶种,树龄大部分在200年~300年间,大部分茶树处在高大乔木之下,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只是茶树苍老,产量不高。在其他基诺村寨也有许多古茶树,但大多数是经过几次砍伐甚至焚烧后重新萌发的茶枝,仅在基部有较粗的老桩。
茶叶贸易:一千多年前,攸乐人便开始在补远江(小黑江)两岸种茶。唐代攸乐一带所产的茶叶主要销往洱海地区;宋元明三代以来,滇南所产茶叶集中在思茅、普洱等地进行贸易。至清代,攸乐成为远近闻名的普洱茶生产基地。在攸乐茶山兴盛时期,龙帕寨一度设立茶场,成为当地的制茶中心,攸乐茶叶也一度被列为贡茶。清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由于攸乐茶山的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其茶叶重镇的缘故,在攸乐设立一个维护茶山治安和管理茶山茶事的机构“攸乐同知”,这也折射出攸乐山茶叶生产在当时的兴盛景况。
[PS.] 攸乐茶山悠悠千余年,历经了大大小小的兴衰与波折,大片古茶园却仍保留到至今。联想到巴达山1700年的茶王树,不由觉得这是上天对攸乐人民的眷顾。好茶易逝,后来之人应珍惜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