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那些经久不衰的紫砂壶壶形
普洱茶
紫砂艺术包醮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浓墨,在自然造化中巧夺山川之形,在文人手笔中萃取人文之意。深藏于太湖西岸山中的一把土,偶然的天光惊动了它,历经筛选、捶打、抟练、陈腐等多道工序......携带着历史的厚重与灵气的紫砂被匠人赋予新的形态与精神,越来越被文人与雅士所钟爱
今天金子就来和大家介绍一下,那些历经沧桑,经久不衰的紫砂壶壶壶形。
壶中百变,首推石瓢
石瓢壶是紫砂当中的传统经典造型。有相关资料和实物佐证,当在清代乾、嘉年间。历代名家制作较多,但每人风格都有所不同,其品种主要有高石瓢、矮石瓢、子冶石瓢。每把石瓢都有它各自的有点,也算是各显神通!石瓢”最早称为“石铫。型态雅致,舒展挺拔,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
 
格调高雅,柔美西施
西施壶,顾名思义,壶身整体如西施般一样柔美,也可以说当初设计此壶的灵感是来自西施应该和西施一样美,壶嘴便是西施的口,壶的身体则刚好是壶的盛水部位,把手便是纤细的腰姿。这个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而且,最早做这个壶型的,当属徐友泉大师。
 
被忽略的器形,德钟
“德钟”亦名“钟德”,是清代邵大亨所创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该壶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壶盖内有“大亨”楷书瓜子形印。1998年11月徐秀棠大师的巨著《中国紫砂》“毕智穷工的邵大亨”一章中,着意介绍了邵大亨的这把“钟德”壶,并对其作了采的评价。天下事,无独有偶。鲍志强大师的弟子朱叶新的作品集中,也称这种壶为“钟德”壶。近几年出的一些书,都把这款壶叫做“德钟”壶。有意思的是壶名不同了,但对壶的评语,都和徐秀棠《中国紫砂》书上的评语相差无几
 
圆润沉静---匏尊
匏(páo),《说文》:“从包从瓠(hù)。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长瓠、悬瓠、壶芦、瓠瓜、蒲芦,名状不一,其实一类各色也。”匏和瓠其实都是葫芦的不同品种,“项短大腹的叫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叫匏,似匏而肥圆者曰壶。”“匏尊”与“瓠瓜”是两种不同的紫砂壶经典壶型。两者的造型均来源于葫芦,但匏尊取形于葫芦中之“匏”(圆大而扁者)制成的饮具,而瓠瓜取形于未经加工的自然态的葫芦中之瓠瓜(项短大腹者)。经典的匏尊壶有厚实、圆润和沉静的韵味
 
文人传记---潘壶
潘壶就是一款文人壶的代表器形。关于潘壶的来历,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源于清朝红顶巨商潘仕成的"私家定制",潘仕成是福建莆田人,但世居在广州,是广州洋行的巨商。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潘壶”的形制融合了“掇球”与“仿古”的特点,其壶身上缩下丰,壶肚圆润,宽厚能容,沉稳庄重,一派雍容气象。“潘壶”壶盖如同一顶斗笠,一枚圆珠壶钮灵气十足,给敦厚的壶体增添一抹活泼俏皮之感。壶嘴微弯胥出,纤长柔美之至。持其环把注茗,则出水成线,自然畅爽。
 
文味华贵---宫灯壶
宫灯造型始于清代雍正年间,其原型为灯笼,为屯头村一老汉设计,后来屯头灯笼被一县级官员进贡到宫中,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宫灯壶就是根据此种灯笼设计而成,多以方器造型出现,造型清新自然,古典优美,气韵高雅,符合古代人们的审美观,也容易被现代所接受。
 
杏雨梨云---梨形壶
梨式壶,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状似梨而得名”。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也说:“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因而梨形壶自古便有之,此款梨型壶便也觉器度非几。 壶原为惠孟臣首制,《阳羡茗壶系》:“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浑朴工致兼而有之”。作为一种传统器形,想要在众多壶中脱颖而出仅有壶形是不够的,壶色、壶质、壶韵尤为重要。
作者:佚名
日期:2023-11-1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