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7、8月,空气中有茉莉和木槿的清香,却是一年中最溽湿燥热的节气。对于岩茶,也正是浴火新生的焙茶季。
《武夷岩茶论文集》中讲写到,“岩韵包括香韵和味韵。香韵以做青为主导而形成其风格,味韵为复炒所诱发、以烘焙来充实为其特征。”武夷岩茶的精制工艺以焙火工艺最为关键,技术性最强。
焙火目的:固味保香
“固味保香”是焙茶环节要实现的目标。岩茶烘焙,是一把火的事情,但绝非一把火那么简单。
关于岩茶的初焙、复焙的作用和要求,半个多世纪前的茶学家林馥泉老先生就做过极详尽的解读。“烘焙茶叶,须避免叶中水分不平均之蒸发。故茶叶烘焙法,乃先用一股极热空气,使发酵菌和酵素毁灭,无力继续发酵,然后在较低热气中,使茶叶平均受热,慢慢烘焙,使叶间成分无多大变化。设茶叶干燥过速,内部水分不能全部逸出,迟缓的化学变化,便仍可进行,结果茶味的爽脆性减低,品质亦因而损坏,甚至贮藏时有发霉之虞。”基于上述理由,岩茶因贵于久藏,故对复焙更考究。
所谓焙火程度(火功)指的是在烘焙时间的长短及温度高低综合在一起,相互联系作用而形成。其火功高低,主要还看茶汤和叶底的表现。一般而言60℃至90℃,适合焙制清香型岩茶;80℃~120℃适用焙制烤香型岩茶;100℃以上适用茶叶变味,有杂味,含水量高焙制碳香型岩茶。
岩茶焙火方式:炭焙 焙茶机 电焙笼
目前,武夷岩茶的烘焙方式通常有3种:炭焙、焙茶机、电焙笼。
炭焙:
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传统炭焙是将一定量的茶叶放置于竹焙笼内烘焙,利用燃烧木炭发热方式,长时间烘焙。其操作过程繁复,包括炭焙起火、燃烧、覆灰、温度控制等几个步骤。将茶叶装满八成,烘温为60~120℃,全程为2~10小时不等,视需要而定。最长的需十几个小时——前1小时左右不加盖,而后,可采用半加盖和全加盖等方式烘焙,并根据采用的烘焙温度而间隔不同的时间,翻动焙笼内的茶叶,增加茶叶的受热面积,达到平均受热,切记防止温度过高而破坏茶叶表皮。
炭焙的技术主要全靠“经验”。炭焙茶是焙茶的最高技术,其技术耗时费力,且需专业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是很难控制的茶叶烘焙方式。炭焙可以形成武夷岩茶的独特的茶汤和口感风韵,令人一饮难忘,许多人为之倾倒。
因此,传统的木炭烘焙工艺,可以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真正有生命力和潜力,其技术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完成和逐步完善。炭焙后的岩茶风味独特,茶汤上面会很亮丽,像涂有一层茶油。茶汤劲道连绵,后劲足。茶底有韧性好,不易断。
焙茶机:厂家多用此法
焙茶机烘焙系利用电热丝加热靠热风传导进行烘焙,基本上其传热方式完全属于传导加热。将茶叶平均放置于机器内各层的架子里,利用定时、定温的方式来焙茶。大型焙茶机内分15层,每层可放置茶叶2公斤,温度调节分为高中档70~80℃、中低档95~105℃。焙茶时间为4~6小时。
电器焙火机的温度、时间调节,都是自动控制式,茶叶不用翻拌,工作简便,故目前厂家多采用这种方法。但用焙茶机烘焙的茶叶,贮藏性亦相对较差,其质量略逊于炭焙或电焙笼。
电焙笼烘焙:由炭焙延伸而来
电焙笼烘焙系由早期炭焙延伸而来,唯热源改为电热丝加热,与焙茶机相比,两者俱为传导方式加热。
将焙笼放置在一个类似电磁炉的加热器上,利用电炉所产生的电热能,经过加温来调节温度。其余的步骤与炭焙方式相同。同样是必须随时翻动焙笼内的茶叶,使茶叶受热平均。因其体积小,不占空间,移动方便,适合不同的场所。比较适合小型茶行、茶楼使用。
电焙笼式焙茶改正了木炭烘焙过程中的很多缺点,如时间、温度、定温等问题,节省了不少时间。但也有一些缺点,如仍无法将茶叶完全地烘焙,很容易造成茶条外表受热而茶条深处不易受热,烘焙力度不如传统碳焙;焙笼不是半封闭的机具,所以在焙茶时,每片茶叶的受热度均不同,无法完全烘焙,效果不如传统碳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