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已经讲过,茯茶诞生于公元1368年,也就是明朝建国初期,今天我们来说说茯茶至今600余年的发展历程。
明洪武初,茯茶在泾阳正式问世,作为当时易马赏番的重要筹码,茯茶可以说为大明王朝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西北边民更是茯茶的忠实粉丝,因其本身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又含有特殊成分“金花”(冠突散囊菌)而被称为“丝路黑黄金”。茯茶在明朝期间得到了较好发展,从历史记载来看,明政府和民间均对茯茶赞赏有加,今天来看,这些荣誉也是其凭借自身实力得来的。
普通泾阳茯茶采用陕南,四川等茶为原料,上等茯茶采用湖南安化的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咸阳泾阳筑制,称“泾阳砖”;明清以来,将南方茶中色黄叶粗的茶用篾篓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运往陕西咸阳泾阳压制成砖。据资料可考,湖南竹林溪等茶先脚挑马驮至洞市,后顺麻溪水用竹排木排运至小淹市等处,而后资水用船运至武汉汉口、潭州靖港等处,再至西北。
清代收茶、验茶场景
清代至民国是茯茶发展的鼎盛时代。《泾阳县志》记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轴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沿丝绸之路远销至俄国、波斯等40余个国家。
据记载,民国时期洞市竹林溪等茶是顺麻溪水运至小淹资水,用船运至益阳,改大船运湖北沙市,经老河口,用驼马或汽车直运咸阳;或者从益阳船运汉口,交平汉铁路抵郑州、中转陇海路至咸阳。在泾阳压成茯砖后,运输工具以驼马、汽车运兰州投验销售。茯砖茶香气浓郁,古有“茯茶驼队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之说。
泾阳在抗战前有茶厂六十多家,自武汉沦陷后,仅余八家。1953年,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扩大,使咸阳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也有民间流传当年南区供销社给中央机关供应的就是泾阳茯砖茶,深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喜爱和重视,才有了产地南迁的事情发生。但是作为茯砖茶原料产地之一的湖南安化,却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生产茯砖茶,究其原因,即泾阳人口中的“三不能制”: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三是没有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三不能制”之说是泾阳制茶艺人经过无数摸索的经验总结,也说明泾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茯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泾阳老一辈制茶艺人重拾泾阳茯砖茶业并传承晚辈,使古老的茯砖茶焕发青春。现如今,拍电影,演小品,讲故事,"申遗"作文,好一派人人夸茯茶、家家做"秦砖"的热闹景象。截止2016年末,泾阳全县发展茯茶加工企业37家,全年茯砖茶产量超过2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那些借水路而来的湘、鄂、赣及巴蜀胜地的毛茶或半发酵茶等原料,经过夏秋的充分发育,茶叶肥厚翠绿,宛如待嫁姑娘,光鲜动人。满含着江南的钟灵毓秀、日月精神,北上泾阳,与来自沟壑山川、黄陵宗土之气融合,茶叶也就越发的有精气神了。经过甄选、匹配、拣剁、筛分、渥堆、炒合、灌扎、封装、码藏、检测等诸多工序,成砖后继续发酵并萌英发花。古往今来,从关中到陇西的"老秦人",做茶如垒墙筑城,夯扎有矩,炒茶烧砖,莫不如此。业内号称,"南有普洱北有茯砖"。
在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陕西茯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秦人的茯茶复兴梦不再遥远。中国大地原点的不远处,有一家名叫泾河茯茶的企业,秉承“做出中国好茯茶,引领时尚新文化”的人文理念,全面致力于“传承制茶技艺,创新茯茶产品”,自成立以来,泾河茯茶迅速成长为陕茶业界的优秀代表之一,“百年技艺制茶传承者”的企业定位,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今,她正以饱满的热情和锐意创新的理念,在被誉为“梦想之城”的泾河新城——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谱写着陕西茯茶600余年光辉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