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是乌龙茶中的珍品,蜚声中外。
武夷茶叶产制历史久远,宋元时期更是皇家御茶场所在。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1943年所著的《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中说道,“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昔时充为贡品,脍炙人口。盖武夷不独以山水胜天下,尤以茶品之奇而负名者也。”
武夷的丹山碧水奇岩珍茗的山川之秀,与历代文人墨客名家大儒的人文光华,交相映衬,熠熠生辉。
唐代诗人徐夤有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苏东坡有诗记曰:“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用“骨清肉腻和且正”句,来描述武夷茶的滋味特点。
北宋蔡襄对“北苑茶”作了尽情的描述:“北苑龙茶著,甘鲜的是珍。四方惟数此,万物更无新。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散寻萦树遍,急采上山频。宿叶寒犹上,芳芽冷未伸。茅茨溪上焙,篮笼雨中民。长疾勾萌拆,开齐分两匀。带烟蒸雀舌,和露叠龙鳞,作贡胜诸道,先尝只一人。缄对瞻阙下,邮传渡江滨。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啜将灵药助,用于上尊亲。投进英华尽,初烹气味真。细番胜却麝,浅色过于药。顾诸惭投木,宜都愧积薪。年年号供御,天产壮瓯闽。”
而在南宋大诗人陆放翁的眼里,武夷茶是天下最好的茶,不过,要使它达到最佳香味,还须老天来保佑,冬天下过雪,春天茶才好:“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
南宋理学家朱熹也有诗言:“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彩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清人陆廷灿曾在武夷山下的崇安县做过一任知县,对武夷茶倍加赞赏,尤其称道武夷茶在“清神”“醒睡”上的功效:“桑宁经传熟见闻,弹琴喜访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书论文。春雷催出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
民国著名茶学家林馥泉先生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开篇中说:武夷固以山水奇伟得名,山中所产岩茶又为茶中之奇品,自宋明来,为朝野人士所赏识,历朝列为珍贡,游客雅士更不绝于载于文章,力事宣传,后人皆称之为天产,驰名天下。
当代著名茶学家陈椽教授关注并关心武夷岩茶的发展,他说,“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在他的著作《茶叶商品学》一书中明确地指出,“武夷岩茶温而不寒,提神健胃,消食下气,还可用于防癌抗癌,具有降低胆固醇和减重去肥的功效。”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著称于世。武夷山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缝砌石种茶。因此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陆羽《茶经》中说“茶者,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的土壤条件介于烂石和砾壤之间,世界仅此一处,使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恩宠而品质绝佳。
唐代:丹山碧水晚甘侯
据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论证:武夷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已初具名度。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孙樵(约825-约885年)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侯,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用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尚未建县,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
一曲水光石上的“碧水丹山”四字出自一千多年前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赞美武夷山的辞章
宋代: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到了宋代,武夷茶开始成为贡茶。大文学家范仲淹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诗句;苏轼在《荔枝叹》中叹言:“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元代: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
武夷岩茶的入贡,始于宋代,但御茶园的创设,却是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
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喝到大臣高兴(福建路招讨使行右副都元帅)献送的武夷茶“石乳”,备加赏识,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当地官员承办贡茶,高兴曾几次亲入武夷山,监制贡茶。
元大德五年(1301年),由高兴之子高久住任福建省邵武路总管,奉命到武夷山监制贡茶,并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创设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制作贡茶。从此,武夷茶大量入贡。“采摘金芽带露新,焙芳封裹贡枫宸,山灵解识君王重,山脉先回第一春。”就是诗人咏采摘御茶的诗篇。
据志书记载:御茶园初创时,曾经盛极一时,园内建筑的大致布局是:前有仁凤门,后有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清禅堂,四周有思敬亭、焙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等。此外,还有碧天桥和通仙井。御茶园设场官2名负责管理,每年交贡茶三百六十斤,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崇安县令张瑞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了一个茶场。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暗都刺又在通仙畔筑一高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为“喊山台”;台上有亭,名为“喊泉亭”。据说每年“惊蛰”这一天,崇安县令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开山仪式。县令拈香跪拜,念罢祭文,鸣金击鼓,举行过仪式,方能开山采茶。
贡额年年加,茶农苦不堪言,出现茶园抛荒、茶产下降。清学者董天工在《贡茶有感》中感慨:“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奇。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现今四曲北岸题诗岩还保留三块铭记当地官员建园和监制岩茶的摩崖石刻。
明代:武夷之名甲于海内
朱元璋诏令“罢龙团,改制散茶”。武夷茶由蒸春团饼茶逐渐改为晒青、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进为炒青绿茶。提高了武夷茶的产量和质量,陈椽认为“炒青绿茶的发展,可说是制茶工业领域的大革命”,促进了武夷茶的发展。明徐火勃在其《茶考》中记载:“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九曲棹歌》是朱熹吟咏武夷山的七言绝句组诗,为历代游武夷山的骚人墨客所称颂
清代:乌龙出水 岩茶问世
清代是武夷茶大发展的时代,武夷茶由绿茶发展到乌龙茶—武夷岩茶。清初崇安县令殷应寅曾招安徽黄山僧制松萝茶(发了酵的炒青绿茶)在反复摸索改进的基础上,于康熙后期率先形成了岩茶(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产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饮后齿颊留香、喉底回甘、汤色澄黄、叶底明亮、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因而令人倾倒。
清代及近现代外销:百病之药 蜚声海外
十七世纪,武夷茶开始外销。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茶饮,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并有“百病之药”美誉。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意即为“武夷”之音译。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茶的价格比浙江的珠茶还要高,为中国茶之首。武夷岩茶还是深受东南亚各地侨胞喜爱的茶叶品种,称之为“侨销茶”。
当代:重振雄风,再续辉煌
而今,武夷茶经历了从恢复发展到快速崛起发展阶段。当代茶圣、茶业界泰斗吴觉农创办的中国第一个专门的全国性茶叶研究所就诞生在福建武夷山麓首,武夷茶皇家御制茶叶所在地。包括中国十大茶人吴觉农、张天福、庄晚芳、陈椽、王泽农和众多著名的茶叶科学家都曾在此工作过,他们在武夷山为中国近代茶叶科技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武夷岩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3年武夷山获国家文化部“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5月20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业已成武夷山支柱产业。
2008年以来,随着武夷茶产业的整体向前发展,以及武夷岩茶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的增加,武夷岩茶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