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什么样的紫砂壶陶刻作品才是上佳之作
普洱茶
紫砂陶刻,是融造型、诗句、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的装饰风格,最早可追溯至元明时隐士孙道明在紫砂罐上篆刻的草书“且吃茶,清隐”,大批文人墨客参与其中,“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是其中著名的代表。
曼生将其隶书融于壶铭篆刻,使书法、壶艺两种艺术意趣合一、殊途同归,光耀千秋。文人的参与不仅丰富了紫砂陶刻的用刀技法,更使紫砂器锦上添花,迈入更广阔的艺术殿堂。
 
那么,什么样的陶刻作品才是上佳之作?它又有什么要求呢?
陶刻作者如果不加经营,或是仅以师传的稿本抄录摹写,在壶或花盆上按样翻刻, 忘记了不同的创作对象应有各自的形态、深度和空间的谋划,就不能求得施艺载体和画面的统一、 和谐, 也不能表达作者内心想表达的思想、 意境, 更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高水平陶刻艺术品,而只是一件普通商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
什么样的陶刻作品才是上佳之作?
首先,画面构图主次、虚实、对比、呼应等进行全盘考虑,安排得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
在起稿时,应反复观察载体形态,注意画面的大小是否合理,提按顿挫、疾徐转换、疏密聚散等不同处理方式,注意行笔快慢是否得当,点、线之间的衔接、呼应,线、面之间的变化、协调。
力求意到、笔到、刀到,意在笔先,要以刀代笔,从容自如。
 
第二,好的陶刻作品, 要表现出书画的气息,传统水墨的意蕴效果。
刀法有顺、逆、迟、速、拖、刮、点、戳、双刀、单刀、复刀等,丰富多变的刀法应用,要把书画意境和韵味表达出来,不能流于表面,由刀看书画、思哲理、悟人性,能欣赏体味到一件作品的真性,产生一种共鸣。
任淦庭,紫砂七老之一,陶刻艺术的国家名牌手,他兼攻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刻画得灵动鲜活、趣味十足,表现出了陶刻艺人的艺术情怀,既有师古而不泥古的境界,也有自由、洒脱、不羁的艺术创造力。
 
第三,陶刻作品的“精、气、神”是其生命力的关键,画山水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画人物要有情又有神,紫砂陶刻亦然。
“画贵神似,不取貌似。 非不求貌肖也,维貌似尚易,神似尤难。”神似更为重要,关键重在细微处的刻画。
陶刻者在运刀前要会仔细研究书画家的笔法与意境,达到与书画者高度共鸣,化为自己的陶刻语言,挥刀一蹴而就,这样才能造就书画、陶刻风格一致的艺术作品,当然这需要陶刻者自身拥有较高的书画造诣。
作者:汲氏陶艺
日期:2023-11-2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