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昆明连续下雨。是一个真正的雨季。西南的雨下起来就开始冷,停下来就是热。只是做起事情来不方便。喝茶也没有太冲动的感觉。
发酵类的熟茶或是红茶应该是有这类温暖的作用。这感觉是发自内心和身体需要的。
最近控制了晚上喝生茶的时间。晚上的话尽量少喝生茶,多喝熟茶类。
今晚准备开一个250克的易武熟茶沱茶。本身是不想开的。但有个朋友很想要一个。因为在散茶的时候他喜欢上了这个茶。一直念念不忘。虽然他是易武人,但他也没有接触过这类熟茶。生茶到熟茶有不少的距离。他可能也有想做标本茶的想法。
最近他父亲上来,一位老厂长。所以我决定送给他一沱,一起讨论这个熟茶。
在场的还有一个做易武高端货的同行。
是我们自己的产品。虽然成本高,心一狠,压了大臻的内飞进去。想着的是,卖不掉就自己喝自己得瑟算了。
不过,在开这个茶之前。先开了也是一个250克的沱茶,便宜的易武生沱茶。
用盖碗,撬茶,称重,特意强调称的问题,因为茶虽然便宜,但我还是想试出客观的口感。
关于茶汤和浓度的问题,其实普洱茶散茶状态和成品的差距不小,应该说是巨大。这个虽然只是乔木,但做成成品再撬开之后。汤色,比所有的散茶状态下的茶汤都厚重,味道更重。
如果要瞧茶汤的浓度。上千的茶也不一定会有这种汤色。
因为在同样的这个等级的散茶之下。茶汤浓度低,味道淡。放置一些时间后,我们肯定会认为是两个茶。
从这个程度上讲,普洱茶做成成品后才真正出来了他的味道,需要一定外在的程序让内质更出味。所以关于成品茶和散茶哪个更接近普洱茶本质的问题,我自己心中有了定论。
最近几年,人们总在讨论普洱茶压成饼,沱,砖这些成品茶是否有必要,因为方便运输这个问题已不存在了。
有很多老茶客喜欢压得紧的茶放置一些年,更加有味道,也基本是这个道理。
蒸,压,撬,泡。每一个过程都是再造的过程。
学会尊重老一辈的做茶人。学会尊重一些程序。
这个易武熟茶,其实上月也才泡过了一次。是龙珠状态。今晚再泡的是250克的沱茶。
到了第三泡,与从不同之处就出来了。
和散茶时一样的一种淡淡的糯香味很快出来了。
还有一层舌头不可触摸但明显能感知的润度。这是春茶熟茶的内质。季节一过。这些特点将会消失。
我问那易武高端货的同行,你喝出这个茶的特点没?
他说,熟茶喝得少。还没喝出来。要是说起生茶来,他能头头是道。能将我重新教育上一番。可是熟茶上面。他没有总结,没有对比。没有尝试过。所以他没有更多的细节体会。
这其实也是商业上我所担心的一些东西。熟茶终究和生茶是两个世界。
好东西呈现给顾客的时候,顾客并不一定能理解。但我又有点不甘心。
后面,茶汤内质厚度出来,这方面沱茶比当时的散茶状态时更强。
再后面,两颊虽然无生茶那样的生津。但两颊却很有甜度。比较少见的一种感知。
泡了差不多20多泡才慢慢淡下来。茶汤依旧保持了饱满度,浓度虽然少了,但茶水不水。。
还有一个重要的感觉,腹度是感觉有些温暖的。这个茶时间只有两三年。但让身体感觉到了真正的熟之温柔。
够了吧。连夜记录。熟茶的体验太过细腻。明天就会忘记。
只是我也不确定上面的那些细节会如何随着时间和地点改变。
所以,将来的事,我也回答不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