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去宜兴用紫砂泡一壶阳羡美茶
普洱茶
著名陶都宜兴,是太湖西岸的一颗明珠。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紫砂、溶洞、茶叶、竹林是宜兴的四大代表,这里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独特的紫砂文化孕育了宜兴流传久远的茶文化。
据考证,宜兴产茶历史早于东汉末期。宜兴古称“阳羡”,南部山区多产茶叶,是中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基地之一。焙制后的成品茶条形紧直锋妙,色翠显毫。沏泡后,汤色清澈,叶底匀整,清香淡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背景,奠定了宜兴在我国茶业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
 
关于宜兴种茶起源,有一个“南山白蛇衔种”的传说。宜兴历代的志书都记载了这一传说:在铜官山麓南岳寺旁,有一个泉眼,叫卓锡泉或珍珠泉,泉水清冽异常,大旱时候也不会干涸。唐时寺内有一位叫稠锡的禅师,常用这种泉水烹煮桐庐茶。一日,有白蛇口含茶籽于寺旁,从此滋生蔓延成茶园,制成的茶叶称“蛇茶”或“南山茶”,品质极佳,享有盛誉,从此成为名茶。
 
有关“白蛇衔种”的传说,后人有较多的题咏,说明这一传说在当地甚至当时文人圈子里还是颇具知名度的。如宋代诗人郭三益《南岳寺题壁》云:“古木阴森梵帝家,寒泉一勺试新茶。官符星火催春焙,却使山僧怨白蛇”;宋代周必大《胜果寺咏阳羡茶泉》云:“听经日到斑斑虎,献茗时来白白蛇”;明代马治《阳羡茶》云:“蛇衔颇怪事,凤团虚得名”。
 
唐代中期,阳羡茶经过陆羽和常州太守李栖筠的举荐,成为贡茶,誉满天下,宜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贡茶产区之一。“茶仙”卢仝的名句“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反映了宜兴阳羡茶的至尊地位。阳羡茶经历了唐贡茶的鼎盛,宋、元、明、清时期作为了朝廷贡品,深受皇宫贵族、上层名流和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好。
 
茶圣陆羽为撰写《茶经》,曾在阳羡南部山区作了长时间的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并认为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
 
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名扬全国,声喧一时,并被纳为贡茶,上供朝廷。据史籍记载,唐代宗年间,自常州刺史李栖筠开始,每到产茶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刺史便汇集于宜兴茶区,朝廷特派的茶吏、专使、太监于此设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之职。
 
采摘下来的嫩茶焙炒好,要分几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务必赶上朝廷的“清明宴”,谓之“急程茶”。当时诗人李郢的诗“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皇城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便是真实的写照。
 
喝宜兴的茶,一定要用紫砂做的茶器。宜兴紫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那时起就为宜兴的紫砂作了基础。二千多年的发展史,岁月的更迭和变化,让淳朴的紫砂增添了几许神秘。紫砂泥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常用紫砂壶泡茶,即使没有茶叶,壶里也会溢满茶香。
 
宜兴的茶馆文化也源远流长,古今不衰。从民国时期,宜兴城乡内外便已茶馆林立。茶馆是农民进城歇息的场所,是茶客享受文化的场所,更是商贾洽谈生意的场所。茶馆还有一个功能,大家聚在一起,由地方绅士主持裁断,调解民间纠纷,号称“吃品茶”。
 
宋代苏东坡在“耳根洗尽功名话”以后,更是爱上了阳羡的香茶、甘泉和紫砂壶。东坡先生曾多次到宜兴,打算“买田阳羡,种桔养老”,读了“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的咏茶名句,怎能不想亲自去趟宜兴,品一品那沁人心脾的阳羡美茶呢?
 
作者:小肥虾
日期:2023-12-0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