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4个煮白茶的技能初学者收藏
普洱茶
中国的茶文化,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
茶界大神陆羽曾在其著作《茶经》中对茶叶的发展历史作出了总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茶叶的发展,兴盛于唐朝,其中煮茶之法也兴盛一时。
而我们现在常说的煮茶之法,与唐宋年间的煮茶大有不同。
唐宋时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
还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煮茶,并没有破坏茶叶的整体结构,完整地将茶叶放入水中煮饮。
冬天已到,越老越多的茶友选择煮茶的方式以慰寒冷的冬季。
 
煮茶,适用的范围大,一般用来煮茶的原料多为老茶、茶梗粗大的茶,这些茶,因为年份和原料的缘故,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如白茶,尤其是老白茶一类,就十分适合煮着喝。
煮饮老白茶,能够充分感受到白茶的韵味变化,在汤水中还有香气的变化。
煮出来的老白茶,茶汤是醇和的、柔滑的;汤水中或有枣香、药香、陈香、粽叶香等变化。
 
据研究,经过煮茶之后,茶叶中的有效抗氧化成分将达到峰值。
不仅口感佳、香气好,还有如此强大的养生保健功效,难怪有这么多茶友会喜欢把白茶煮着喝。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分享过关于煮白茶时如何投茶的文章,今儿再与茶友们深入聊聊煮白茶的一些技能。
煮老白茶,放多少克茶合适?
同样是煮茶,投茶量不同,煮出来的味道是截然不同的。
有的茶友煮茶,明明严格按照村姑陈所分享的投茶顺序去煮茶了,但煮出来的茶不是太浓就是太寡淡,十分扫兴。
而茶汤浓度的变化,与煮茶时的投茶量密切相关。
只有投茶量适宜,才能煮出浓淡适中的茶来。
投茶的多与少,要看老白茶的整体状态,也就是这老白茶是散茶还是饼茶,煮茶的时候是干茶状态,还是已经冲泡过几次了,不同状态下的投茶量也要做一个调整。
备注:同样以600ml的注水量为例。
 
1、若煮茶的时候,放的是干茶
煮茶的时候,直接煮干茶,那这投茶量就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般这种状态下,我们投茶3-4g即可,无需投放太多,如果放太多,茶汤煮出来容易出现苦涩、浓烈甚至是麻口的感觉。
2、煮茶时,已经冲泡过几次的老白茶
若在开始煮茶的时候,已经将老白茶冲泡过几次,通常是放5g的茶叶。
这种煮茶的方式,往往是配合白瓷盖碗进行的。
用白瓷盖碗泡老白茶,能够充分体会到老白茶的香气和滋味变化。
如果茶友们冲泡的是2013的枣红,那么在盖子上不仅能够闻到陈香、药香、粽叶香,还能感受到枣香,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清凉感呢。
用盖碗泡出来的老白茶,有滋味浓淡的变化,每一泡,汤水滋味都在逐步加深,慢慢变醇厚。
待茶汤浓度下降后,就可以开始煮茶了,泡淡后的叶底煮着喝,煮的时间要稍长一些,让茶叶和水充分接触,从而进一步释放老白茶的滋味与甘醇。
 
煮老白茶,能和其他东西一起煮吗?
在喝花茶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将多种花茶组合在一起煮茶,比如加入枸杞、红枣等,煮着喝,能够达到一定的养生效果。
茶友们也好奇,那煮老白茶的时候,能不能也加入一些东西,如枸杞、红枣等。
从理论上来说,枸杞和红枣都属于温性的物品,与茶性温和的老白茶一起煮,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实际上,不建议茶友们混合其他东西煮茶。
有一位茶友,听说老寿眉煮着喝,会有独特的枣香出现,但自己怎么煮都煮不出枣香,于是就往茶壶里加了红枣,茶香中的确有了枣的香气,但这口感却大打折扣了。
有的红枣,果皮会有一些酸涩感,这种酸涩感,经过煮茶之后会被放大,这种口感溶于茶汤,从而破坏了老白茶的整体口感。
所以,从实际的口感出发,不建议茶友们在煮茶的时候加入红枣。
 
老白茶煮着喝,能够煮几次?
老白茶在煮的时候,能煮几次,主要取决于老白茶的品质。
若是老白茶本身底料好,如高山料,保存得当的老白茶,正常情况(从干茶状态就开始煮茶)下能够煮5-6次。
若老白茶本身原料有缺陷,或者是保存不到位,都会影响煮茶的次数,茶就不会特别耐煮。
但有一个方法,能够让老白茶变得耐煮一些,那就是留根法煮茶。
所谓留根,就是在每次倒出茶汤的时候不要把茶汤全部倒干净,留下1/5左右的茶汤,然后续水。
续水的时候最好能够续开水,这种留根法煮茶,不会使茶汤浓度起伏大,会让白茶显得更耐煮一些。
煮茶,不失为冬日里的一大和美事。
寒冬腊月里,看着老白茶在水中曼舞,热气、香气在空中飘升洋溢,饮一杯热茶,暖意立即传遍全身,只能用“快活啊”3个字来形容!
掌握了煮茶的技能,还怕煮不出好喝的老白茶吗?
作者:村姑陈
日期:2023-12-0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