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安溪乌龙茶开拓海外市场的先锋
普洱茶
在西坪镇南岩村有座泰山楼,又称“梅记土楼”,始建于1892年,迄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是安溪铁观音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乃梅记茶行创始人王三言所建。王三言王氏家族开创了百年茶叶贸易史,见证了中国茶业发展壮大的历程。
首创乌龙茶布巾包揉技术
王三言,字永信,道光十六年(1836)出生于茶叶世家。光绪元年(1875),王三言在厦门开设梅记茶行,批零兼营乌龙茶铁观音,聘请英语翻译,销售业务从国内扩大到国外,与欧美客商成批交易,不断扩大铁观音的海外市场份额。
19世纪末,由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印尼等国家广泛种植茶叶,原本畅销的乌龙茶铁观音一度出现滞销局面。清光绪十年(1884),王三言创造乌龙茶布巾包揉技术,使乌龙茶外形像蚵干(乌龙茶外形原为直条形),便于海外货船运输的同时,形、色、香、味兼备,身价倍增,再次畅通海路。此后不久,乌龙茶布巾包揉技术传遍闽南,而后传入台湾。
清光绪四年(1878)起,王三言连续三十年,每年压条繁育大量的铁观音茶树赠送给乡亲种植,既促进铁观音茶产业的发展,又为梅记茶行提供稳定的货源,为乌龙茶铁观音源源不断输向海外提供了最广泛的原料基础。
 
光绪十五年(1889)因焙茶房失火,王三言在泰山楼旁边刚建筑完工的福星居被烧毁,但也因祸得福,火烧后的重火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风味独制的足火茶,是为“浓香型”铁观音发端。木炭烘焙茶叶已传承千年,但梅记茶行炭焙技艺有独到之处,足火茶在市场上独树一帜,因此,梅记茶行生意红火,炭焙技艺亦成为梅记的传家宝。
梅记茶行生意虽火,但王三言并不满足,为进一步拓展欧美茶叶市场,王三言向当局申请注册“葫蘆宝剑”商标,用小木板箱(内有衬罐)内装小茶包,小茶包包装纸用黑、青、红三色印刷,印上梅记茶行商号、“葫蘆宝剑”商标、南岩铁观音品名及花边图案,茶包封口贴上印刷的王三言黑白头像,以防假冒。又因整个木箱形状似斗,故称“斗茶”。通过品牌包装之后,王三言将斗茶运向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起家,富甲一方。
20世纪初,目光远大的王三言开始调兵遣将,将子孙派往世界各地,进一步拓展海外茶叶市场。梅记创办了集产销于一体的专业跨国茶庄,期间设分号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并远销于世界各国。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旅程中,王三言的梅记家族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扶贫济困广行善事
发家致富后,王三言常常接济乡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南洋等地开发热潮渐涌,闽南乡亲下海外谋生者众多,凡要往海外谋生的尧阳乡村民,厦门梅记茶行均免费提供食宿,并赠送前往香港、台湾及南洋(东南亚)的船票。
王三言十分注重教育。光绪十七年(1891)为办私塾兴建梅嘉居,1892年,聘请了当地两位私塾老师,在梅嘉居创办私立学校,免费供族人子弟就读,并为路途较远的学童提供免费午餐。值得一提的是,梅嘉居内还有中国茶叶最早的考卷,当年王三言及王氏后人,就是凭着这张考卷钻研、传承制茶技术,使安溪铁观音名扬海外。
王三言还为家乡修筑道路。彼时当地交通落后,内安溪土特产运出和工业品的输入均靠人工挑运,尧阳至林东的5千米羊肠小道(泥土路)是必经之路,十分难走。光绪十九年(1893),王三言花巨资把这段路修筑为1米宽的石板路,并修建雨亭一座,为十里八乡提供方便。时过百年,雨亭已坍塌,遗址尚存,石板路大部分保持完好,仍是当地交通要道。
 
光绪二十九年(1903),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许应骙在了解到王三言的义行善举后,奏请光绪帝授予“奉政大夫”(同知职衔)之职,并亲授“大夫第”匾额一方,此匾额今仍悬挂在“泰山楼”二楼大厅上方。
民国十年(1921),王三言无疾而终,享年86岁。时至当今,王三言后裔分布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人数已超过200人,整个家族继续拓展海外茶叶市场,如新加坡有王光南创办的南美茶行,印尼有王炳文(王宗亮)创办的梅记茶行,台北有王炳京创办的圣峰茶行、王光远创办的梅香茶行,香港有王孝纽创办的梅美茶行、王国梁创办的集友茶行,澳门有王国益创办的道记茶行。
其中,对茶叶贡献较大的有,王三言裔孙王联丹。1945年,他配制“泰山峰”铁观音在新加坡获金质奖,是第一个在海外获奖的铁观音茶王;王联丹三子王曼源,香港荣源茶行董事长,被誉为茶叶界的著名专家,素有“茶界王中王”之称。
 
作者:王三言
日期:2023-12-0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