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茶性?即茶的本的本味,喜好,厌恶,相容的东西,相克的东西。你,明白为何滇红,会强调用85°的水泡吗?你,明白为何生普的新茶,会用95°的水泡吗?你,明白为何绿茶,会用90°左右的水泡吗?你,明白为何熟茶,用紫砂壶泡更有味道吗?
是的,事实上,开始学茶,我们往往会记住这些细节,但是,记住这些,仅仅是雕花技艺。如果仅仅记住这些,久而久之,就会本末倒置,忘记本质,转而求末,如乾隆皇帝热爱青花瓷,热爱绘画一样,虽有艳丽之色,却并无大拙之巧。
所以,求技,更要求背后的逻辑、本真和事情的始末。求然,更要求所以然。如此,才可融会贯通,取得精髓。
比如,用另一组数据,即可否定上面的标准:用100°的水泡古树滇红,会有很爽的滋味。用100°的水泡新茶的老叶黄片,甜度更好。用100°的水泡一年以上的绿茶,无伤大雅。用飘逸杯直接泡熟普叶片多的料,水进汤出,完全无妨。等等。
这一切,不管是第一组数据,还是第二组数据,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茶叶的性状。新茶,嫩叶,高温容易把茶烫死,烫伤。而老茶,年份长的茶,树龄大的茶,则耐受性更好,高温不仅予茶无害,反而更容易浸出茶叶的内含物。
同理,闷茶,出汤速度,注水方式等等,无不是要适应茶性的方式而有的放矢。故,学习和了解茶,泡好一壶茶,须不断摸索每款茶的茶性。如用明火煲汤和用温火煲汤,结果完全不同一样,是建立在对食材特性和火候特性了解的基础上一样。
如此,便能了然于胸,任其水性,茶性,和外因如何变化,都能扬长避短,泡出一壶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