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普洱茶百科 >
勐库大叶种的来历?勐库有哪些知名普洱茶山头?
勐库大叶种的来历
勐库茶、勐库种、勐库味,要谈勐库茶,绕不开勐库种。《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志》第240页第九章“茶叶”,开篇第一个部分讲的就是勐库大叶茶。“双江勐库大叶茶是全国优良茶叶品种之一……勐库大叶茶为有性品种,茶树籽种纯度高达80%,是国内茶叶品种资源少有……虞富莲撰文,赞誉勐库大叶茶是云南大叶品种的正宗。”
达到80%的纯度,在混沌状态下自发形成,是需要极长时间的。这可证明勐库大叶茶选育栽培历史悠久。在双江县志中,虞富莲的文章列出勐库大叶茶的五种形态特征:“黑大叶”“卵形大叶”“筒状大叶”“黑细长叶”“长大叶”。这其实说明了勐库大叶茶是多源杂交产生的,它们的共性是“叶形大”,但是其他表现却各不相同。
勐库大叶茶究竟是什么?
勐库大叶茶是不是一个有固定基因的无性系品种?这个问题没有确定性的答案,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共同演绎发展出了这一存在,而且它还在继续发展。
 
坝糯茶农培育的正宗勐库大叶种茶苗
勐库大叶茶是云南茶叶的基因库,它包含了未来优良茶叶的无尽可能。勐库大叶茶还是茶马古道精神的具象落地。人们从一个简单的点出发,得到了一个极其智慧的结果。这是多中心多文化融合的最妙之处,这种融合不是僵死的、固化的,而是有机的、鲜活的。
 
朝圣之旅:勐库大雪山
唐代,博物学家陆羽说,南方的茶树很高,老百姓摘不着茶叶,就要砍枝。砍多了,到宋代就看不到大茶树了。明清之后,很少有人谈到茶树的高度,直到近百年来,为了与印度争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称号,大茶树才被人重新提起,云南茶也开始被人重视。但这还是其植物学上的价值,不是产业价值。
 
古树茶的“身份证”
勐库这个地方的茶种,为什么在茶种那么频繁互植的过程中,依旧保持着这么高的纯度。植物在竞争,人在选择,最后的结果,就是优中生优,生存下来的,就是最好的。在勐库大雪山一号野生大茶树下,我们揭开了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
在一号野生茶树前,供满了红颜色的香,他们没有被点燃过,保护区禁止烟火。大户赛的茶农说,没有发现这棵古茶树之前,他们在村寨里拜祭,就在上来的路边就有茶神庙,现在当地人有时间就会来看看。
 
大雪山的古树茶,就隐藏在密林中
“看了,才会安心。以前我们做茶不那么自信,自从发现这棵大茶树后,我们自信了很多。”茶农说。何止是这里的茶农,自从云南发现野生大茶树后,吴觉农自信了许多,云南人自信了许多,中国茶人自信了许多。而所谓的朝圣之旅,不都是这样吗,云南有长寿的茶树,也有活过茶树的人,现在,我们要创造出与之匹配的茶文化才行啊。
澜沧江流域,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而勐库种,是原产地最璀璨的明珠。从勐库东西半山采摘下来的茶叶,就像小河流汇于大江一样,它们在勐库汇集,之后分发到各地。
勐库人习惯以勐库河为界限,把勐库分成东西半山。我们去的地方,河流无处不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志》里统计了33条小河,这些小河先来到勐库、勐勐这两个“锅底”,最终都汇入澜沧江,继续往南。
 
那赛:勐库十八寨的入口
那赛是从临沧市方向进入勐库茶区的第一站,也是民间常说的勐库十八寨的入口。卖茶叶是那赛12个村民小组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一片茶园的生命,完全取决于茶叶。茶芽从树枝发出,随茶树一起成长,在采茶人摘取茶叶后茶树就像人失血过多一样,失去了蓬勃的生命力。但是,高明的采茶人,懂得把一部分生命还给茶树,以便来年它们可以再次发芽,把这股力量延续下去。我们在那赛560亩连片的茶园里,感受到了这股力量。
 
坝糯:为什么要养藤条茶
藤条茶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刚刚接触普洱茶的人来说,稍显陌生,甚至连从业很久的人也很难说清它的工艺或者管养。经常有人询问,是茶树的品种不同还是制作工艺不同?口感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没有亲历产区,回答起这些问题来就显得有些吃力。
很多第一次见藤条茶的人,或者会认为藤条茶是一种品种,其实不然,藤条茶只是一种采摘方式。在《中国茶叶大辞典》第148页有这样一段话:
留顶养标,除枝条顶端新梢外,其他侧枝所有芽和新叶全部采净的手工采茶方法。能促进茶树长高,但分枝极少,每批大部分新枝接近成熟时开采,采摘批次少,采下的新梢肥壮、长大。制黄大茶、绿茶的部分老产区常用此法。
但是坝糯的茶农说,养藤条就是怕它长高,所以藤条茶的采摘,不仅是留顶养标,还要扩大树冠,防止茶树长高。在养蓬的同时不打顶,这种采摘方式,可增加绿叶厚度,加快树冠的扩大,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正气塘: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
正气塘的海拔有1996米,即便是在茶区,也是为数不多的高海拔村寨。所产茶叶也具有典型的高海拔特点,香气高扬,苦涩适中,回甘纵深。
正气塘是交通要道,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勐库西半山以及双江其他茶区,包括澜沧、景谷一带生产的茶,有大部分经过这里,走过天生桥,送往博尚交易市场,之后再被人运送到云县、下关,之后通过宜宾,卖到四川、重庆以及西藏。
 
公弄:水面发酵红茶与茶马交易
公弄是勐库地区改进茶叶制作历史比较久的区域,早期主要做红茶,直到2004年之后才改做普洱茶。公弄早期的红茶发酵技术为水面发酵,但公弄现在已经不做了,现在的红茶其实喝不出以前的味道了,加工的工艺也有不同。
 
大户赛:大雪山脚下的茶叶秘密
大户赛位于勐库西北边,是勐库茶区的一个重要地标,现有3000多亩茶园。
和西半山的许多村寨一样,大户赛的老人们习惯喝烤茶,一天一小杯,很浓、很烈。中年人习惯杯泡,用盖碗紫砂等工夫茶泡法,最初都是为了做生意,用这种泡茶方式招待来买茶叶的外地商人,慢慢地,也开始用这种方式招呼外地朋友。原产地和销售区的距离从来没有这么近过,销售区的饮茶习惯逐渐地也开始在原产地产生影响,这在过去是不可能发生的。
 
豆腐寨:从前的饮茶方式
在茶叶上,生、熟是截然不同的分界。村民们说的烤茶、罐罐茶、小锅茶、百抖茶、雷响茶,在过去的生活中,实际上指向同一种饮茶场景。
烤茶,在村里的老人看来,就是熟茶的意思,这是从分类角度来说的,对立面就是生茶。在整个饮茶过程中,用来烤茶的工具叫罐罐,有陶罐,也有金属罐,茶叶烤一段时间后要拿起来抖动,抖的过程要观察烤的程度,百抖,是概数,并不一定要抖一百次,关键是经验判断。烤到一定程度后,加入沸水,热力两相冲击,会发出很大的声音,因而叫“雷响茶”。
概言之,从命名逻辑来说,烤茶,强调工序;罐罐茶、小锅茶,强调工具;百抖茶,强调动作;雷响茶,强调声音。
 
冰岛村:一个村落的茶叶传说
时空转换到公元1485年,文献记载,那一年,罕廷发派困角属地冰岛岩信、岩庄、散琶、尼泊等五人,到西双版纳茶山地,引回茶籽,在冰岛培育成活150余株。当下,这个时间点被记住、被重复、被标注成了重点符号。我们到普洱拜访茶叶专家肖时英先生,他回忆说,他在20世纪50年代曾到过冰岛,那里有12棵古茶树,就长在大缅寺周围。如今,大缅寺和古茶树都无从寻觅,只剩下冰岛茶的传说。
 
勐库茶之趣
春茶季,你不知道的茶山规律
对于普洱茶来说,春茶是最上乘的原料,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积蓄了足够多的养分,因此春茶品质最高。云南普洱茶,一般以一芽二叶至四叶为采摘标准,三叶为较均衡的采法。
因地域、土壤、树龄、海拔等原因,云南各个地方的茶树第一拨发芽的时间并不统一,其规律可总结为:
高海拔区晚于低海拔区,高纬度区晚于低纬度区,晚朝阳区晚于早朝阳区,古树茶晚于小茶树,野放茶晚于过度养护茶。因此,同样是第一拨茶,“早晚”还会有时间差。
 
纯料还是拼配?
对于纯料和拼配,目前没有清晰的划分界限和公认标准。纯料的概念其实并不是无中生有,但是目前从业者提出来的纯料标准或许都不一样,因为纯料和拼配本身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也有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纯料茶”,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所以,纯料的概念不是绝对的,在什么条件下“纯料”的概念才能成立呢?业内有茶人给了一个定义,我们认为比较靠谱:同一茶性的茶是纯料茶。
因此,关键还是茶性的问题,决定茶性的因素有很多:产区、树龄、采摘季节、采摘标准、制茶工艺等。简单来说,在这些决定因素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茶应该可以算纯料茶了,只要其中一项变了,就该算是拼配。
 
勐库大叶种
勐库东、西半山在勐库河两岸隔河相望,茶文化和种植文化既有大区域的统一,也有小区域的个性化发展。在有2700年历史的勐库大雪山的野生古茶园里,有融入茶农智慧结晶的藤条茶,柔中带刚的冰岛茶…(作者:周重林,杨绍巍,本文内容来源于《茶叶边疆:勐库寻茶记》)
作者:周重林,杨绍巍
日期:2018-06-2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