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都匀毛尖属于什么茶?主要产自哪里?
都匀毛尖茶是一个历史名茶,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贡品,相传被乾隆皇帝赐名为“鱼钩茶”,在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是贵州著名的“两毛(茅)”之一,即“北茅台、南毛尖”。 1982年,参加全国首届名优茶评比,获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2010年,再获上海世界博览会“十大名茶”之一,在国内圆了百年世博名茶梦,使都匀毛尖茶名声鹊起,让神奇的都匀毛尖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再次展现给世人。都匀毛尖茶独特的品质被茶叶权威专家称之为“味精茶”,鉴于都匀毛尖的独特品质,亚洲博螯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和被称为两岸茶王、世界茶王的李瑞河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你可随处建厂制造出原子弹,但离开了都匀茶的原判产地,你就合成不出一片都匀毛尖茶……”
 
历史沉淀文化深厚
明王朝时期,贵州兵部职方主事丘禾嘉,将毛尖茶上贡给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品后大悦曰:“卿所贡之茶,历朝有名,生时为枪,熟时似钩,赐名‘鱼钩’茶。”随即再一次破格提拔丘禾嘉,任命他为辽东巡抚,加“超拜右佥都御史兼统山海关诸处兵马”的衔头,
1956年,都匀县团山乡的茶农发起 “采制最好的茶叶,寄给敬爱的毛主席”活动, “九女採茶” 寄给毛主席,毛主席亲笔回信:“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种茶,我看此茶叶可命名毛尖茶……”。毛主席对都匀毛尖茶的褒奖、信任和希望,激励了茶农的种茶积极性,增强了茶农发展都匀毛尖茶的信心。
1972年9月25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田中角荣首相率领庞大的代表团访问我国。结束访问时,田中开心地向总理道谢,同时又提出一个要求:“用一架直升飞机换25公斤都匀毛尖茶”。
 
工艺创新造就品质
七十年代初,黔南州都匀茶场对都匀毛尖茶历史传统加工工艺进行收集整理后,按照名优绿茶的品质要求,对都匀毛尖茶加工工艺进行改进并定型,使都匀毛尖茶具备了“外形紧细卷曲、毫毛均匀满布、色泽绿润,茶汤嫩黄绿明亮,香气嫩栗香高而持久,滋味鲜爽回味干甜,叶底嫩匀、黄绿明亮”的品质特点,得到了省内外茶叶消费者的认可,1973年开始,每年按照计划量生产,全部交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东南亚一带。开创了黔茶出口的历史。
1981年,黔南州都匀茶场原场长徐全福,将新工艺生产的都匀毛尖寄给他的恩师——我国茶叶界权威专家庄晚芳教授品尝,庄晚芳先生品尝后,大加夸赞,回信赋诗赞曰:
雪芽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攻关灵。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贵州馆看望并品尝都匀毛尖茶。2014年3月7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参加两会贵州代表团的讨论时,称赞:“贵州的毛尖茶很好喝……,像贵州这种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地方,可以保持较为适宜的温度,能出好茶”。在谈到了贵州的茶叶种植时,总书记说,毛尖茶品种好,现在沿海地区也喜欢喝,说明贵州茶的市场还很大,希望贵州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
据目前考证,在“中国十大名茶”中,都匀毛尖茶是唯一获得两代国家主席夸赞的茶。
 
好环境才有好茶叶
“在中国的绿茶领域,贵州绿茶是上上品,是味精茶,而在贵州绿茶中,都匀毛尖是极品,是奢侈品。”这是业内人士给都匀毛尖的定位和评价,也是对都匀毛尖品质的最高褒奖。
都匀毛尖的手工炒制,分为“杀青、揉捻、做形、提毫、烘焙”等五道工序,加工手法有“抓、扣、抛、撒、晾、揉、搓、团、摩、提、焙”等十余种,所有操作讲究火中取宝,在高温中一气呵成。而炒茶的成败全凭手感对温度的控制和加工手法的变换。独特而又复杂的工艺,使都匀毛尖在色、香、味、形和叶底等方面与众不同,在国内绿茶炒制工艺中堪称一绝。
 
第一,主产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均高出其他“中国十大名茶”产地平均海拔几百米。第二,降水均匀。茶树对水分要求较高,对降雨量和雨水的季节分配都有一定要求。毛尖茶产区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1400毫米,雨量适中。第三,云雾多。在毛尖茶主产地,每年的云雾天气达200天左右,湿度常年保持在80%以上,漫照光丰富,有利于茶叶内的蛋白质及含氮芳香物的形成和积累。第四,气候温和。茶树的极端温度为35℃和-5℃,而黔南茶产区35℃以上的极端高温和低于-5℃极端低温都极为罕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黔南气候的主要特点,茶树生长气候最温和。第五,毛尖茶产区森林覆盖率极高。第六,茶树生长环境好。黔南地区属于国家“珠防工程保护区”,森林植被保护较好,没有过度开发,周围没有工业污染,茶区没有环境污染,野生珍稀动植物丰富。
都匀毛尖茶为茶中珍品,其独特品质的形成,是千百年来茶树品种进化选择的结果,是民族地区勤劳的茶叶工作者对毛尖茶生产加工技术不懈研究探索的积累,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特有的生态环境和茶园管理水平的智慧结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都匀毛尖茶的历史传承发扬,将都匀毛尖茶产业做强做大做优,进一步将都匀毛尖茶产业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7-0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