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绿茶推送中,总能看见类似的贴心提示:
“建议使用上投法,水温低一些,85℃为宜,可以更好地体验甘露之鲜美。”
可是往往当下记住了,泡茶时候又迷糊了。
“要用上投法,还是下投法来着?”
没关系,等看完这篇,明白此中规律、其中原理后,以后泡茶肯定不会纠结了。
01、上、中、下投法,分别怎么泡?
首先来看看,各种投法的泡茶顺序。
上投法:先注水至七分满,再将茶叶放入。
下投法:先投茶到杯中,再倒水至七分满。
上投法、下投法,中投法,你知道分别对应哪些茶吗?
中投法:又称“三明治法”,先注水1/3,投茶浸润,后再注水。
很多茶友遇到绿茶,一味地用一种方法随性冲泡,很容易就糟蹋了小嫩芽的清爽鲜甜。
所以,在了解各种投法之后,还要了解冲泡对象,是个什么脾气。
02、不同的投法,跟毫毛的多少有关
在研究这个话题之前,听过一种“重心论”。
「像碧螺春、径山茶这种卷曲形的,因为浮起来之后重心下沉,会自然下坠,所以更适合上投法。」
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相关性不强。
虽然重心朝下的茶,确实沉得快,但不代表用上投法就能泡得好喝,这是两回事。
其实规律是这样的:毫毛多的绿茶,最好用上投法。
原因有二:
一是毫毛一旦用水冲击,容易让茶汤浑浊,俗称“毫混”。
二、特别是早春的一些细嫩芽茶,用上投法,让毫毛自然流落,汤清味甜,喝起来更鲜爽。
不至于一两泡后,就没了滋味儿。
03、需要考虑工艺因素吗?
要考虑,这两者也有关系,举个例子。
同样是西湖龙井,手工炒制与机制的,手工炒的就是沉下去更快一些。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做过多次小实验。
这里要考虑的是:茶叶的紧结程度、以及形状。
所以,要是遇到了很难泡开的茶,不妨摒弃下投法,试试中投法,可能会有更惊艳的效果~
保姆级别的中投法示例:
1.温杯后,注水1/3,再备一个公道,晾凉一部分沸水(之后有大用)
2.稍等半分钟,投茶2.5克,刚好能覆盖表面一毫米。
3.稍稍转动玻璃杯,让茶叶浸润。这也是嗅茶香的好时机,可别错过了。
4.然后再注入凉至90度左右的水,到七分满。
茶叶被水流冲得上下窜动,好好欣赏一番后,就可以享用啦~
简单来说,中投法可以通过软化和浸泡茶叶,加快茶内质析出,使得香气、茶汤更为立体饱满。
04、跟采摘标准之间的关系
采摘时间早的名优绿茶,氨基酸多,味鲜,用上投法温柔对待,是妥帖的。
而一些采摘时间相对晚,叶质相对老的茶,则需要用突出香气的下投法。
因为高温、高冲可以激发茶香,让芳香物质大程度地挥发。
总结一下,强化记忆
上投法,适合茶叶毫毛多、茶形细嫩的绿茶,比如碧螺春,这样就不会破坏了茶形、氨基酸。
下投法,适合茶形较大、芽叶较大的绿茶,比如六安瓜片,这样可以更好的泡出茶味、茶香。
而中投法,则比较合适茶形紧结、扁平的绿茶,通过软化和浸泡茶叶,加快茶叶内质的析出,使得茶叶能迅速出汤。
对应上自己的需求,是要喝鲜?还是喝茶香?就知道要用什么投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