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起源、历史及没落
一、世界红茶之源-正山小种红茶
世界红茶之源--“正山小种”红茶,作为世界红茶的始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于明朝中后期,诞生于中国武夷山桐木,由正山堂江氏先祖始创。从正山小种到世界统饮名茶,由桐木走到世界的每一个红茶之印迹,都有着一段品不尽、道不完的红茶之韵!
据史料记载,桐木在宋代称崇安县仁义乡,这里的劳动者主要经济来源靠桐油及制作绿茶类的“龙团凤饼”贡茶为生。由于桐油生产的繁荣,当地大量地种植油桐树,受桐油发展的影响,这一地区地名曰桐木,这里又是出入中原的关口,故曰桐木关,正山堂江氏家族世代生活于此。
在江氏家族内,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正山小种红茶产生的说法:大约在明朝后期某年采茶季节,有一北方军队路过桐木关庙湾,夜晚驻扎在当地的木制茶叶加工地点,睡在了茶叶青叶上。待到天明军队离开后,茶叶青叶已经变软发红,而且带黏性。江氏族人非常着急,为了尽量挽回损失,族人决定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并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的枯萎材块作为燃料来烘干已经带黏性的茶青。待到茶叶烘干后,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的乌黑发亮,并且带有一股松脂的香气。可是烘干好的茶叶在当地并没有人愿意买,于是江氏族人把这种烘过的茶叶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期望能尽可能地挽回些损失。令人没有想到的时是,当第二年的制茶季节将来临时,有人竟然愿意出高于原来茶叶几倍的价格来收购这种乌黑并且带松脂香味的茶叶,并且付了现款。之后,在高价格的驱动下,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越做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兴旺,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广。
江氏族人根据这种茶叶的颜色,称其为“乌茶”,在方言中,乌是黑的意思。后来为了与桐木关外冒充这种红茶的茶叶相区别,江氏族人称其为“正山小种红茶”,“正山”即为真正的高山上的茶,“正宗”的意思。
16世纪末17世纪初(约1604年),正山小种被远传海外,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最先它是以治病功能在药店出售,而此时世界其他红茶均未诞生。但随后红茶风靡英国皇室乃至整个欧洲,并掀起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自此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历史上成为中国红茶的象征,成为世界统饮名茶。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带去几箱中国“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嫁妆。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将茶引入上流社会,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当时的珍品,后逐渐演化成“下午茶”。
1876年,祁门红茶在正山小种红茶的基础上试制成功,随后,中国各地的工夫红茶也以沿袭正山小种工艺的方式,慢慢发展出了滇红、闽南红茶等各地工夫红茶。
二、正山小种与外山小种有什么不同
1、地域范围界定: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就在武夷山桐木关。据《中国茶经》记载“桐木之内,方为正山”,凡是桐木关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或者其他地区所产的茶称外山,以区别桐木关以外所产的小种红茶。
2、制作工艺要求:正山小种为红茶的始祖,也是红茶中最为经典与传统的茶种,真正的正山小种红茶需要以武夷山地区高山茶树茶叶为原料,以传统技艺并经过马尾松的天然烟焙工艺制得。
3、品质上的差异:正山小种乃是高山茶,具备特殊的高山韵,滋味醇厚,且耐冲泡耐存放,外山小种大多是低山茶叶,底蕴薄,且不耐冲泡。
三、为什么说正山小种是红茶始祖
自“正山小种”红茶出世以后,先后产生了四大红茶(祁门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高地红茶)。
据史料记载祁门红茶是1876年由一个在福建崇安县任县令的余干臣回家乡后,把福建“正山小种”红茶制法带回去,在当地设红茶庄试制成功的。此后才有后来品种不断增多的工夫红茶的出现。见于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所著《茶经述评》中详细记载了红茶的传播是由武夷山(崇安)向江西铅山的河口镇,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后又传到安徽东至最后才传到祁门,产生祁门红茶。
“正山小种”红茶早在1604年以前就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最先它是以治病功能在药店出售,而此时世界其他红茶均未诞生。据史料记载,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斯里兰卡高地红茶是在1848年,英国人罗伯特?福钧在利益驱使下窃取了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把茶叶移植到印度加尔各答后渐渐培育出的。随后,中国各地的工夫红茶也以沿袭正山小种工艺的方式,慢慢发展出了滇红、闽南红茶等各地工夫红茶。由此可以推断“正山小种”红茶是红茶之祖,桐木是红茶的发源地。
四、红茶发展历史
1、红茶传入欧洲
红茶的历史是从17世纪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开始的。从那时候起欧洲从中国进口红茶,这样才真正有了红茶。据史书记载,欧洲进口红茶的确切时间是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以东南亚为中心的整个亚洲贸易,他们最先把红茶带到了欧洲,随后饮用不发酵的绿茶的习惯传到了法国和英国。
说到红茶人们自然会想到英国。实际上,荷兰是欧洲最先开始饮茶的国家,他们从17世纪30年代就开始有饮茶的习惯,而英国人则是从17世纪50年代才开始饮茶。虽然那时英国已经开始了和亚洲的贸易往来,但是重点在印度,而当时的印度并没有饮茶的习惯,直到19世纪人们才发现了印度的阿萨姆红茶。
2、红茶在英国的发展
1662年,西班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王室,公主嫁中有许多当时非常珍贵的红茶和砂糖,她每天都要在红茶里加入大量砂糖饮用,受凯瑟琳的影响这种饮茶方式开始在贵族流行,至此红茶盛行开来。
后来,英国不满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所有红茶贸易,便悍然发动了对荷战争。在战争达到白热化的1669年,英国制订了禁止从荷兰在进口红茶的法律。最终英国取得该场战争的胜利。从此英国夺取了荷兰在亚洲的红茶贸易权,并以中国福建、厦门为根据地开始红茶贸易。
1689年中国的红茶被直接通过海运送到英国。那时红茶刚从船上卸下,伦敦大街小巷便传来叫卖声,往往家里藏有红茶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为什么许多贵族家里是主妇来烹茶呢?原因有二:一是显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其二便是防止某些客人的“顺手牵羊”,可见红茶之重。当时英国从厦门购入的红茶近似于现在红茶中的半发酵茶—武夷茶。因为红茶呈黑色,又名乌茶。这样,人们的喜好渐渐从不发酵的绿茶转移到半发酵茶,红茶文化也最终在欧洲开花结果。
3、波士顿倾茶事件---打破了茶叶贸易垄断
到了18世纪下半叶,红茶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并深受喜爱。美国施行殖民统治的英国,垂涎于美国这个巨大的新兴红茶消费市场,特别制定了征收高额红茶贸易税的法律——《印花税法》,并于1765年开始执行。法案一经颁布就受到了美国人民的抵制,并在美国掀起了抵制英货的运动。英国虽然迫于压力取消了法案,但依然保留了很高的茶税英国的这种做法更加激化了美国的反高税收运动。终于,在1773年爆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一些美国青年袭击了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国商船,把商船上堆放的342箱红茶倾倒进大海里。)以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开端,美国的各个港口也纷纷效仿,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最终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4、发现阿萨姆红茶
1823年,揭开红茶历史新的一页。英国探险家罗伯特?布鲁斯在印度的阿萨姆地区发现了野生茶树。这就是现今的阿萨姆红茶,这是完全不同于中国红茶的新品种。1839年,全新的阿萨姆红茶正式诞生。
随后在1845年,英国人发现阿萨姆红茶叶片较大,比现在的中国红茶更适合批量生产。于是他们把阿萨姆红茶和中国红茶进行杂交后在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和斯里兰卡人工种植这一新品种。自此,英国的茶文化广泛地流传开来。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
自1874年W.S.莱尔(W.S.Lyle)发明第一台揉捻机后,1876年乔治·里德(George Reld)又发明了切茶机.将条形茶切成短小而细的碎茶,红碎茶则正式出现。
再经近百年的发展,各种新的机具不断发明,相应的工艺技术不断出现,各类制法大致确 定,产品花色基本定型,消费的习惯已经形成,使红碎茶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五、中国红茶的没落
中国是茶叶主产地。近代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垄断世界市场的茶叶出口,主导着世界茶叶市场发展脉搏。茶叶也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进入19世纪以后,世界市场对于中国茶叶的需求持续走高,在1817年至1833年里,中国茶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普遍在50%以上,可见中国出口贸易对茶叶的倚重。
英国人帮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当时,对于中国茶叶需求量最大的国家是英国,它还是近代最大的国际茶叶市场。一方面,英国本土拥有庞大的茶叶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得益于英国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他们掌握了世界贸易市场的主导权,将茶叶贸易扩张到全球各地,间接帮助中国的茶叶打开世界市场。中国茶商坐享其成,在供给侧牢牢控制住茶叶输出价格,就能随着不断扩大的世界茶叶市场需求,获得高额的利润。
英国市场对于中国茶叶的依赖可以从两组数据来说明。首先,从国家之间的茶叶贸易来看,1843年到1860年间,从广州出口的茶叶基本上全部运往英国。到了1860年代,中国外销的茶叶依然有70%-80%被运往英国市场。其次,从英国本土的茶叶消费来看,1868年的时候,有人做过一个统计,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是3.52磅,中国茶叶占93%,印度茶占7%。可见当时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的绝对统治地位。
中国与英国之间的茶叶贸易对英国整个国家的经济来说都意义非凡。1839年,英国进口的中国茶叶高达4000多万磅,征收的茶叶税超过300万磅,占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已经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世界茶叶市场上,中国强势垄断茶叶的出口,英国的茶叶经济命脉掌握在中国茶商手里,掌握在清政府手里,这让英国上下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安之中,他们迫切希望打破中国人的垄断。
很快,英国人就如愿以偿。到了19世纪90年代,英国人的茶叶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人均消费茶叶增长到5.73英镑,而中国茶叶所占的比重却急速下降到11%。那么,短短20多年时间,中国茶叶在英国为什么不受欢迎了呢?
破除中国茶商垄断,英国人在印度发展茶叶经济
我们先来看是哪些地方的茶叶取代了中国茶?答案很有意思,印度茶与锡兰茶——这两个产地当时均是英国的殖民地。
原来,英国商人对中国人垄断茶叶一事耿耿于怀,他们一直在尝试培育自己的茶叶生产地,来满足自己控制的茶叶市场。毗邻中国的印度成为了英国人的首选之地。
1838年,印度殖民地向英国出口了第一批茶叶,由此打开了印度茶叶全面扩张的道路。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盛极而衰,在英国市场逐渐萎缩,而英国人实际控制的印度茶、锡兰茶开始高歌猛进。到了1890年代,印度茶、锡兰茶几乎联手将中国茶赶出了英国市场。
那么,英国人为什么放弃喝中国茶?中国茶为什么丢掉了英国市场呢?
这要从中国茶的主要对手印度茶说起。19世纪中后期的印度茶,在英国人的扶持之下,确实具备了与中国茶一决雌雄的条件。
首先,印度一些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非常适合茶叶种植。阿萨姆地区位于东喜马拉雅山南麓,与不丹相邻。这里雨量丰富,有利于热带性的阿萨姆大叶种茶树生长。在历史上,1823年罗伯塔·布鲁斯(Robert Bruce),就在印度的阿萨姆发现了野生的茶树。这打破了英国人传统观念中只有中国才能种植茶叶的观念。1833年,丧失了中国茶叶贸易垄断权的东印度公司发现阿萨姆这片丘陵适合种茶,很快种植了80000颗中国茶种。阿萨姆地区生产的红茶浓稠,浓烈,清透鲜亮,耐冲泡,很受英国人的欢迎,一跃成为东印度公司发展茶叶贸易的掌上明珠。
其次,英国人拥有先进的技术,将工业革命的成果运用到茶叶种植、管理、制作、贩运等领域。当中国的制茶还停留在手揉、锅炒等传统手工工艺的时候,英国人在印度制茶时已经开始使用机器来完成揉捻、解块、烘焙、拣选、筛分等步骤,大大提高了制茶的效率,迈向了机械化制茶的现代道路。当中国茶叶还借助不同层级的区域市场,将小农户的茶叶人挑肩抗,送到贸易中心城市时,印度茶叶已经完全由英国设立的现代化公司管理,根据英国市场的需求与仓储情况,直接调节茶叶运送的时间及运量。
再次,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中国茶叶价格高昂,主要是中间层级多,茶农采摘下来的茶叶到英国商人手中,至少需要经过茶贩、茶庄、茶栈、洋商四级中间商,每级中间商都要抽取一部分利润,最终出口到英国的茶叶价格高昂多半是由这些中间商逐级抬价造成的。英国人深知其中道理。在印度种植的茶叶,主要就是为了出口英国本土市场,茶叶种植园直接将茶叶用来出口,少了中间商的投机盘剥,因而能够大幅降低卖到英国的茶叶价格,这是渠道扁平化的好处,英国人也懂。
这些因素汇聚起来很快就在价格端得到了反应。19世纪80年代,印度茶在英国市场上大为流行开来。1876年的时候,印度茶每磅价值1先令5便士,到了1886年就降低到9.5便士,下降了一半。不仅价格便宜,从质量上来看印度茶也不输于中国茶,有人称用印度茶一分,就可以抵中国茶三分。
这事还没完,英国茶商通过“自生产”尝到的甜头还远不止本土市场的茶叶价格下降,他们还渐渐改变了中英茶叶市场的均衡态势,掌握了主动权。英国市场对于中国茶叶的需求大幅下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茶叶要降价了,市场已经从中国茶商的卖方市场转移到了英国茶商买方市场,英国开始有底气,耍起手腕来压低中国市场的茶叶价格了。
英国人耍的手腕也很好理解,汉口是中国茶叶交易的中心,当茶叶交易季节,大量的茶叶运输到汉口准备卖给西方人时,洋商就以茶叶质量不好为由,要低价收购中国的上等茶叶;再有,过磅称重时候,英国人会故意缺斤少两,偷吃掉一部分茶叶;给中国茶商交款也会严格限制支付手段,一拖再拖。中国市场的商人敢有抗议,洋商就联合起来拒绝收购茶叶,断了中国茶叶的出口销路。如此,中国茶叶商人日子很不好过,茶业收购价格基本被腰斩,以1897年为例,“宁州茶以前卖六十两,现在只能卖三十四五两;华阳茶实本三十二两,今只售十三四两;安化茶实本六十余两,今只售五十二三两。”
总之,到了19世纪80年代,英国茶叶市场已经成功摆脱对于中国市茶叶的依赖,英国人在印度、锡兰发展出自己的茶叶经济链,并进一步通过世界市场上的主导权,来推广印度茶、锡兰茶。有人将一变化称之为“茶叶革命”,而中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革命中,彻底丧失了茶叶垄断权。
俄国人深入汉口,直接控制上下游茶叶生产链
中国茶叶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已然丧失掉最大的国外市场英国,走上了下坡路。但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往往在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会让历史的进程变得捉摸不定。英国茶叶市场的转向,并没有立即给中国茶叶致命一击,中国茶叶出口在19世纪80年代一度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直到1886年才迎来了拐点。
那么,在中国茶叶在迅速失去英国市场的同时,哪里来的需求增长维持了中国茶叶的繁荣表象呢?这个至关重要的需求源是俄国。
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中国的茶叶已经成为俄国一个重要消费品。中国商人通过边境口岸恰克图将茶叶大规模转卖到俄罗斯。公元1764年,俄国人米勒在他所写的关于赴华使团的意见中说:“茶在对华贸易中是必不可少的商品,因为我们已习惯了喝中国茶,很难戒掉。” 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主要被山西商人掌控,山西山人深入到华中地区的茶叶主产区,将茶叶集中到汉口一地,通过汉口-樊城-太原-恰克图的贸易路线,将中国茶运送到圣彼得堡,这条商路一走就是200多年,中国的茶商赚取了巨额的中间差价。俄罗斯商人当然也不傻,他们知道这买卖中国茶商赚得盆满钵满,但苦于大清国的闭关政策,这些商人只能在恰克图做买卖,没法绕过中国的茶商,深入到茶叶主产区内获得成本价。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商人的红利。俄国受制于自然地理的限制,要在本土大规模种植茶叶也不太现实,他们没法像英国人一样,培育自己的茶叶品种、自己开设茶叶庄园。俄国人一方面对茶叶有着强烈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又没有英国殖民地般的优越种植条件,那么,俄国人会如何破除中国茶商的垄断呢?
据《茶叶全书》记载,大约在1850年左右,俄国商人开始在汉口购买茶叶,打破了只能在恰克图进行互市贸易的管理。第二次鸦片战争,汉口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开放口岸,俄国商人可以由此直接深入到中国的腹地进行大规模商贸活动。汉口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我国生产茶叶的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江苏等省,均有水路与汉口直接相通,俄国人的商船可以沿长江水路将茶叶贩运出海,运往俄罗斯的敖德萨、巴统等地,运输成本较之于陆路大为降低。
俄国人对于中国茶叶的兴趣不止在运输方面,俄国的商人们来到赤壁、崇阳等地向茶农购茶;再者,俄国商人嫌中国茶商生产的茶砖质量不好,就大举出资直接把制茶工厂开在了汉口,生产更加符合俄国市场喜好的茶砖。著名的顺风、新泰、阜昌等砖茶厂,都是俄国人出资建设的,雇工均在千人左右,甚至2000多人。单单是俄国砖茶厂雇佣的工人,在19世纪末就占到汉口工人总数的40%,俄国人对于汉口这个茶叶枢纽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如此一来,俄国商人从原来的下游购买者,一跃而参与到茶叶收购、茶砖生产的中间环节,掌握了华中地区茶叶生产的控制权。
俄国茶商的利润有多丰厚呢?1877年,在圣彼得堡每担砖茶的成本平均是4.8两,售价则为10.7两,每担利润为5.9两,利润率为137%。当年,俄国砖茶一项就帮助俄国人获利87万两白银。
1886年对于中国的茶叶市场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中国的茶叶对外贸易由盛转衰,但俄国对于中国茶叶的进口需求却逆势高涨。1888年,俄国进口的中国茶叶只占中国茶叶总出口量的31.13%,但到了1898年,这个比重已经上升到了61.14%。1894年,俄国商人在汉口的茶叶采买量首次超越了英国。俄国人掌握了从茶叶收购、制造加工、外运销售的所有环节,牢牢控制了汉口的茶叶市场,汉口一地输出的茶叶占整个中国输出总量的50%以上,成为清末第一茶叶输出港。这些输出的茶叶又几乎全部被运到俄罗斯,汉口茶叶贸易进入到俄罗斯时代。
1917年,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新生的政权将茶叶视为奢侈品,严格限制进口与消费,中国与俄罗斯延续几百年的茶叶贸易急转直下,汉口的茶叶市场也跟着受到牵连,陡然间一片萧条。
同样面对中国茶商的垄断,英国人选择的道路是培育“自主品牌”,破除中国茶商的垄断;而俄国商人选择的道路则是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茶产业中,形成对上下游产业的整合与控制,自己充当“垄断者”,从而控制茶叶价格。19世纪后,当英国市场逐渐摆脱对于中国茶叶的依赖时,俄国茶叶市场却与中国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与英国完全不同的道路。英国选择了抛弃中国,俄罗斯选择了拥抱中国。这是消费者对口味的选择,也是市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在19世纪末的这场“茶叶革命”中,后知后觉的中国人输掉了世界茶叶市场的主导权,一场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世界茶叶市场大洗牌大幕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