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是有讲究的,其不同于喝,有别于饮,并非是简单纯粹的生理活动。一个“品”字道出了其核心的价值所在,它重在茶人的感悟,贵于与精神世界的感通与共鸣。
古人造字有法,赋予“品”字三口,既形象又富于哲理。于是品茶便理所当然应分为三口: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感茶香,第三口慢慢啜饮,让茶汤在口腔之中回旋荡漾。
故而白茶的芳清、红茶的香艳、生普的强烈,以及熟普的醇和,一切诸如此般美好感觉,尽可用心感受,无需言语聒噪,一切皆在不言之中。
正是在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品饮之中,佛家将茶品成了禅,道家将茶品成了道,文人儒士则将茶品成了文化。无怪作家李洱道:“儒道释三家,都喜欢茶,都与茶相通:茶与儒通在中庸,与道通在自然,与佛通在神合。”
然无论各家各派如何定义与归属品茶的内含与实质,品茶总是在于人心的。当静心独品,捧茶宁神,一片茶叶总能令茶人摒除喧嚣与烦闷,回归到宁静与灵动之中。
今人如此,古人亦如是。唐代著名茶人刘贞亮曾提出“茶德”,即所谓“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行道”、“茶可修身”等。可见,将品茶作为陶冶性情、锻炼品格的途径与方法自古有之。
于是,以茶为范,以茶载道,一碗茶汤承载了从古至今无数文儒智士的精神世界。品茶的过程,就是茶性与人性相通的过程。借茶香袅袅,品出人生的淡泊与谦和,便成为了茶人对茶的期许与憧憬。
当风清日斜,或月挂疏桐,坐下来静静地品茗赏茶,感受茶中那虽似平淡,但却有着无限豁达深沉的意境。“茶亦醉人何必酒。”感受得到、保持得住这份茶中真谛,方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更是茶人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