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泡无定法,因需而泡
对于爱茶人来说,在茶生活中,泡、品是两条主线;在习茶路上,泡、品是两大课题。
诚然,我们每天离不开茶,离不开泡与品;我们深爱着茶,时刻在思考如何泡、怎样品。泡品相辅相成,但泡始终是基础,是前提。
 
要喝好品好,先得泡好;而要泡好,除了技巧,还得“因需而泡”。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实则包涵万千,且听茶童细细道来。
 
一款茶的N种泡法
每个爱茶人往往会偏喜爱某一类茶,偏爱手中的某款茶,经常喝。而受时间、环境、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泡心爱的某款茶,可能会采用截然不同的泡法。
 
就拿笔者的例子来说,我习惯在某个阶段主喝一款陈年生普,而泡法有许多种。每天上班,以“5G”茶时光开启——500ml保温壶,投放3~5g(因需而定)茶,闷泡15分钟后即可享用。
 
下午也会来一壶,当然也会泡其他陈年生普或熟普。有时候午餐吃得饱,回到家中,午睡前,我会用130cc坭兴陶小西施壶泡几道来喝,剩下的留着晚上继续泡,因为时间不够,也喝不了太多。到了晚上,我会接着泡,或者用煮茶器煮上一壶。
 
如果晚上闲来和家人细品的话,我会选200cc的紫砂壶,中规中矩地冲泡,浓淡适中,兼顾家人不同口味。白天两个娃有时候会凑过来喝茶,我一般不给孩子喝前几道,且会泡淡一点。晚上我一般不给孩子喝茶。
 
遇晚归无暇泡茶而又“无茶不欢”之时,我会抓几克茶,投入大瓷水杯,加开水略加闷泡则可饮用,聊以解“茶瘾”。遇早晚健走归来口渴之时,我则喜欢用小投茶量大壶淡泡法,大碗牛饮,解渴出汗,好不舒畅。周末闲暇兴起时,则布茶席于楼下石茶几,约邻友,起炉烹泉,闲聊慢品。泡法喝法迥异,却各得其乐。无他,就是因需而泡。
 
而当与茶友聚于逸品茶室之时,则因人数多少而择器,因席中人喜好而定泡法,以调整茶汤浓淡、汤量多少、冲泡节奏快慢。如遇人数较多时,则需同时启用两把壶,方不至于“泡不应饮”,也避免因“茶歇”(泡与泡之间稍做停歇)不当而影响冲泡效果。笔者有过多次为20人同席主泡的经历,均需同时启用两把超大容量紫砂壶,当然,还需两三位茶友协助煮水、分汤。
 
当驱车外出之时,则仍需借助保温壶闷泡,尤其是长途驱车途中,在服务站休息时,保温壶闷泡的茶,浓稠,喝起来既解渴又解乏。旅途之中,可以保温壶闷泡,也可带上便携式茶具(一壶几杯足矣)。外出用餐,因条件限制,喝茶量大,则以大壶冲泡法。即使酒楼只能提供大瓷壶,也有办法可以把茶泡好,用大瓷壶作为泡茶器,用另一个大瓷壶作为大公道杯。
 
以上种种,不一而足。这只是说明一款茶的N种泡法,而事实上,我们虽然会偏爱某种茶,但也在兼着喝不同的茶,我们会因时、因地、因人、因兴致、因场合等不同之“需”而选择不同的茶。
这说明,我们都在因需而泡,只不过我们有点“不知不觉”。
 
小道理 大意义
因需而泡,一句普通的话,一个简单的道理,然则对于大众茶友来说,有着大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两方面理由。第一,泡的人知道要“因需而泡”,喝的人才能喝好。第二,自己知道要“因需而泡”,才能泡好。
 
时常泡茶的人(主泡手),要把“因需而泡”放在开汤之前,想好这个“需”是席中众人之需,谋定而后泡,这样才有可能把茶泡好,让席中大多数人把茶喝好了。这一点意义不小,因为很多时候,茶席之中,大家是被动式喝茶,主泡手泡什么,泡出来怎样,大家就喝什么。
 
主泡手没有“因需而泡”的例子,现实中有不少。前不久,有一位茶友告诉我,他每次去到某位茶友那里喝茶,人家接连泡几泡单丛,每次自己都喝得心慌慌(“茶醉”表现)。
 
有个常见的现象是,好茶者待客,往往好茶招待,按照自己习以为常的方式冲泡,于客人而言,可能浓了,量多了,往往就睡不好觉了。笔者的家乡潮汕以工夫茶著称,然而,一些旅外潮人尤其是年轻人,逢年过节回家乡走亲访友,一不小心就有肚子呱呱叫等“茶醉”表现。
 
一来是所到之处都喝茶,容易喝过量,且基本上主人家迎客都是重新泡一壶,前几泡往往又偏浓;二来是揭阳地区以喝当地的土茶“炒茶”(一种重火炒青绿茶)、凤凰单丛为主,许多老茶客又习惯泡得比较浓。这些常见的现象告诉我们,主泡手没有“因需而泡”是一个很普遍且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我们自己泡茶喝,要“因需而泡”。可以说,有些茶友没能把茶喝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因需而泡”。近饥之时、夜深时刻不泡浓烈之茶。不能腹中空空如也,还来泡生普新生茶或凤凰单丛。夜深了,就不能贪杯多饮,以免有夜尿,或影响睡眠。
 
除了要重视每一个喝茶时光的“因需而泡”,还要重视阶段性甚至长远的“因需而泡”。有些茶友因喝茶不当损伤身体健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重视“因需而泡”。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些茶友肠胃不好却长期饮用绿茶及轻发酵茶品,加上冲泡不当,把肠胃喝坏了,这样的例子是最常见的。
 
有些单位会议室用瓷杯闷泡铁观音,会议长,茶又一直闷着,久而久之,喝的人肠胃多少都受损。有个茶友多年前刚喜欢上普洱时,每天总要来三泡生普,人称“某三泡”。后来他告诉我浅年份生普喝太多身体受不了,因为他自己本身体质就偏虚寒,结果搞到要找中医调理,基本上不敢再碰浅年份生普了。
 
笔者一开始痴迷普洱茶之时,也曾一度受过量饮茶之害,尤其是品茶会过于集中的阶段,没有合理节制导致肠胃略有受损,喝多新生茶感觉就爱流口水。好在后来觉察及时,加上有一些“前车之鉴”的案例警示,坚持“尝新茶、品陈茶、喝熟茶”的原则,以中期茶为主辅以熟茶作为生活茶,遇品茶会也尽量控制饮茶量,时常注意身体反应,才不至于重蹈他人之覆辙。
 
这也是后来笔者在逸品茶友会中反复倡议茶友们应当将“适体”的择茶标准放在“适口”之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适体”也是“因需而泡”中的一个重要之“需”。因为,“适体”既是指适合自身体质,从阶段性来讲,长远来讲;同时,也指适合某时某刻的身体状态。
 
因需而泡,说到底,还是一个“度”字。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凡事要把握一个度,过犹不及。喝茶也是一个道理。有一次,有个茶友问我一天喝茶量多少比较合适?我告诉他这因人而异,得觉察自己身体的适应情况。我工作日一般是喝10~20g,上午3~5g,下午3~5g,晚上和家人喝一泡,单人量算起来一般就10多克。茶友一对比,感觉自己20~30g/天(上午10g,下午10g,晚上7g左右)的量多了。
茶为国饮。饮茶有益健康。然而,这里有个大前提,就是“以科学、健康的方式”饮茶。
量变引起质变。1.01的365次方是37.8,0.99的365次方是0.03。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提出“因需而泡”,期望能为广大茶友在泡品之中“现知现觉”甚至“先知先觉”提供一点启发、一些借鉴,更好地觉察,让茶时光更加愉悦,让茶生活更加健康。
作者:佚名
日期:2020-07-01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