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唐代的银生茶,还是明清的普洱茶,都是普洱人的骄傲。普洱人对于茶的热爱由来已久,茶已经融进他们的血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茶因人而优,人因茶而养,茶与人一起谱写出一曲华美的乐章。
普洱茶是中国特有的以地域命名的云南传统名茶,因集散地在现今云南省宁洱县(古称普洱府)而得名。普洱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和工艺性特点,茶品以"陈"为贵,越陈越香。对于普洱茶概念的界定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历史上的普洱茶主要是指原思茅区(今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出产的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晒青毛茶及用晒青毛茶加工的各类紧压茶,如普洱散茶、普洱团茶、普洱沱茶、普洱方茶、普洱砖茶、七子饼茶等。
2002年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由与会的国内外茶叶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普洱茶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界定,他们给普洱茶下的定义是:普洱茶是原产于滇南、滇西澜沧江流域,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晒青后为原料,气蒸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茶和散茶,经一定时间贮存演变而成,或经人工渥堆发酵后加工而成的普洱紧茶和普洱散茶。
到了2003年,云南省标准计量局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这是目前最权威的官方标准。标准里的"一定区域"是指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等大叶种茶树分布地区,即澜沧江流域;"原料"必须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烘青和炒青毛茶皆不属于此列;"后发酵加工"包括自然后发酵和人工后发酵两种,由此生产的茶分别是生茶和熟茶;茶形包括散茶和紧压茶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