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壶会出现“包浆”和“水色”的原因


    如果是真正的紫砂泥料制作而成的紫砂壶,进过泡养后肯定会出效果,这里讲的效果就是紫砂壶会出现“包浆”和“水色”,在具体表述“包浆”和“水色”的状态,是指紫砂壶的光亮状态。因为紫砂泥料本身不具有发光的物质,紫砂壶之所以会出现光感,完全是来自于对光线的折射。“水色”,是坯体表面本体物质对光的折射程度;“包浆”,是吸附在壶体表面的茶汁对光的折射程度。
    表面越平整,物体对光的折射程度越高。如果表面完全平整(呈180度或极限趋近180度),光线就是平行折射或趋**行折射,效果就是“和尚光”,东北话叫做“贼亮”;如果表面凹凸不平,就会形成漫反射,效果就是所谓的“亚光”。
    紫砂,之所以成为最合适制作茶具的材质,就是因为紫砂适度烧结后会同时保持隙泡结构,通透的“隙,可以透气,能给壶内输送氧气,这有利于降低茶水的腐败速度;封闭性的“泡”(以及封闭的“隙”),阻止了壶坯的对流传导,提高坯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使紫砂壶即使注入滚烫的开水,也比较不灼手。需要说明的是,不灼手,是相对于那些高热传导的茶具,如瓷壶、玻璃杯、铁壶,也和胎体薄厚有关。尽管没有对流传导,但是紫砂还会有材质传导的。
    形象比喻紫砂的特性,就是烧结后透气不透水。适茶程度,以透水的临界点为最佳,根据一些研究结果,这时的气孔率在90%左右。这样,才能在不吐黑的情况下,使紫砂壶具有最高程度的保鲜性能。但是,作为茶具的紫砂,还需要具有尽可能高的坯体强度,如果一碰就碎,就会降低其实用性。透气性与坯体强度是一对矛盾,以兼顾为最好,以达和谐的状态。
    如果不考虑坯体强度问题,在不透水(“吐黑”)的前提下,气孔越多越大就越适茶。坯体表面的气孔越多越大,就意味着坯体表面越不平整,对光线的折射率就越低。
    “水色”好,意味着气孔少;包浆快,意味着气孔小而密。黏土,烧结后气孔很少,所以黏土壶的“水色”最好,黄龙山朱泥外的朱泥,都属于这种情况。但黏土毕竟也属于陶土,表面还会有些吸附性的(这也和烧结程度有关),所以黏土壶也会有包浆效果,只不过与紫砂比起来,包浆效果较差且很容易饱和不再变化罢了。
    有些紫砂,石英含量低,土性重,但是经过长期地质变化,物理石化较为充分,所以尽管石英含量低,颗粒种类及层次也不丰富,但是因为磨粉后都呈细小的硬颗粒,所以烧成品包浆效果也非常明显。一些段泥和某些底槽青就是这种情况。
    一把好的紫砂壶,能兼顾透气性和坯体强度。这样的紫砂观感颗粒效果明显,出窑时“水色”不好,甚至显得粗糙,包浆速度也不是很快,但是泡养富于变化,最后总能呈现较明显的包浆效果。
 

作者:玲儿
日期:2018-11-2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