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普洱茶发祥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植茶用茶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把孔明敬奉为茶祖,称茶为“武侯遗种”。据记载,“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清.阮福《普洱茶记》)。可见,以云南大叶茶中晒青毛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早在唐代就销往西藏等地。勐海县南糯山800参岁得栽培型“茶树王”、巴达贺松大黑山1800年野生型 “茶树王”,以及遍布全周的古茶园,便是茶叶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明朝至清朝中期,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叨叨了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清.稽璜1799年)道:“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依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革登茶山有茶树王,较六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依邦、蛮砖茶味较盛”。澜沧江北岸的攸乐、依邦、革登、曼庄、奔枝、曼撒(易武)江内六大茶山,澜沧江南岸的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贺开和景洪勐宋的江外六大茶山,年产干茶10余万担。自雍正年间起,古六大茶山的头春茶被列为“贡茶”,分为“八色贡茶”,颇受清朝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宠爱,更是普洱茶盒“古六大茶山”芳名远播。清光绪年间,依邦的金瓜贡茶、易武同庆号、同兴号等茶庄特制的进贡“七子饼茶”(又称易武元宝茶),至今还珍藏在故宫博物馆内。自古以来,“十二茶山”马道驼铃终日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兴隆,构成一幅边塞风情与茶马古道交相辉映的历史画卷。普洱茶堪称西双版纳历史最悠久,具有标志性的文明符号,历经千年,传承不息。
茶叶是西双版纳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传统支柱产业,山区农民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全周36个乡镇均有茶叶分布。这里位居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山多坝少,属亚热带气候环境,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温湿适宜,植被丰富,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极宜云南大叶种茶生长,具有发展茶叶生产所必需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茶所必需的生态环境。我州茶区生产的大叶种茶叶具有萌芽早,芽叶肥壮 、叶质柔软、采摘期长的特点,茶叶中的水浸出物、多酚类、儿茶素含量均高于国内省内同类茶盒其他茶类品种,是加工生产普洱茶、绿茶红茶的优质原料。200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多学科的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州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区域达13万多亩,百年以上古茶园共82234亩,有七个品种,是迄今已知的全国古茶树资源分布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古茶区之一。
跨入新世纪以来,州委州政府确立了把建成中国普洱茶研发中心、中国最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和茶文化旅游目的的目标,坚定实施提升茶叶产业的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普洱茶品牌,加强与省内外茶商、茶企、科研机构的合作,共谋发展,培植起了大益集团(勐海茶厂)、七彩云南为龙头的百余家茶叶精加工集群,打造出了“大益”、“七彩云南”、“云南同庆号”、“陈升”、“八角亭”、“兴海”、“云茶”、“易武正山”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普洱茶品牌。普洱茶传统加工技艺(大益普洱茶加工技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易武茶山人家”作为全国茶界唯一代表入选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展,大一品牌被授予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大益”“七彩云南”两大企业荣膺“中国十大著名茶企业”称号,西双版纳州被授予“最具中国茶文化魅力地区”称号。其普洱茶畅销各省区市和巷、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北美、东欧等国际市场。2011年,全周拥有茶园73万亩,获QS认证精制茶厂200余家,干毛茶总产量近3万吨,生产普洱茶2.4万吨。茶产业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亿元,创税收1.3亿元。普洱茶产销量占云南普洱茶的43%茶产业税收占全省的60%,西双版纳成为了全国普洱茶研发中心和普洱茶最大最集中最优质的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