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明代时期紫砂壶
 
 
     明代时期紫砂壶使用的泥料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泥料的目数为25-30目,这是当时的炼泥陶洗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目数越低,颗粒越粗,孔隙度也越大。
     到了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在这段时间中,采紫泥矿时并无分类选料,将本山绿泥,中槽泥,底槽泥混在一起,所以制成的紫砂品,成品的色泽取决于如中槽泥成分多者,呈偏红之浓紫色,底槽泥成分者,呈淡墨之黑紫色,本山绿泥多者,呈偏黄之古金色,传世之明代壶,壶色多为上述这三种颜色。
     到了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而清代的泥色则较多,除了以上之外,还多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点或桂花沙,前者较后者粗,也有人将它们统称为梨皮,梨花点清代早期多见,而桂花沙,则在雍正,乾隆时期多见。出窑之土质虽然干粗无光泽,一旦以茶养之,必然变化迅速,明显地由粗涩变成光和不炫的细腻质感,此点是明末清初紫砂胎土的特色。
     再说说技艺手法:
     明中叶创始期的壶是以手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期时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已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从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6-2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