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绿雪为我国历史名茶,曾为贡茶,据《宣城县志》载:“明、清之间,每年进贡300斤”。“敬亭绿雪”产自安徽宣城敬亭山,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宣城诗人施润章在京都翰林院修明史,饮敬亭绿雪后即作诗赞:“馥馥如花乳,湛湛如云液……枝枝经手摘,贵真不贵多” ,敬亭绿雪约于清末失传,1972年,安徽省敬亭山茶场研制恢复,1978年研制成功,后多次获名茶称号,现与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并称安徽省三大名茶。“敬亭绿雪”在当地有着不同但同样美丽的传说,但流传最广的是相传古时敬亭山麓,有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名字叫“绿雪”。她年年都要采摘敬亭山茶换些钱来为瘫痪在床上多年的妈妈治病。而这茶只有山顶绝壁处才有,有一次采茶时她看见悬崖绝壁一株茶树上枝叶繁茂,新叶鲜嫩,她心想,再采上这株树上的茶就够换取给妈妈治病的药了。于是她吃尽万苦千辛好不容易刚能采到,不巧,脚下一滑跌落山崖,而背篓中已采的茶叶像满天飘舞的雪花,弥漫敬亭山的沟沟洼洼。令人称奇的是这鲜茶叶落地生根,见风就长,霎时长成一棵棵茶树,巍巍然变成一片翠绿的茶园,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勤劳可敬的姑娘,将此处所产山茶取名为“敬亭绿雪”。
敬亭山为黄山和九华山支脉,原名“昭亭山”,晋初泰始二年(266)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昭”为“敬”,遂更名至今。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登临此山,写下《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脍炙人口,意境幽远。敬亭山,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早在公元二世纪就有采制茶叶的记载,公元三世纪有贡茶生产。《茶名大成》记述:“敬亭绿雪产安徽敬亭山。茶品细嫩,白毫处其上,不易多得……”《宣城县志》载:“松萝茶处处有之,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唯敬亭绿雪最为高品。”敬亭山的自然条件优越,系皖南山区的沿江平原相交的地区,土壤肥厚,有机质丰富,四季分明,年降雨量在1500至2000毫米,无霜期22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5℃至16.8℃,植被多样性丰富,适合茶树的生长。
敬亭绿雪的主栽品种为当地传统品种宣城尖叶,该品种又称尖叶种或大尖叶,是国家级良种,它属于有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长期的自然进化与适应,形成的主要生物学特征为:植株较矮小,树姿呈半开张状态,分枝密度中等,叶片向上斜着生,叶以椭圆形为主,叶色绿或深绿,有光泽,叶面一般呈隆起,叶身多背卷,叶缘波状起伏,叶齿粗锐略稀,叶尖渐尖,叶质柔软,芽叶黄绿色,茸毛较多,一芽三叶百芽重64.0克,种子百粒重84.0克。它芽叶的节间短而生育力较强,持嫩性强,一芽三叶在四月中旬,产量为每亩100公斤左右,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4.3%,这在绿茶品种中属于比较高的,也为成品茶的鲜爽度奠定了物质基础,含茶多酚31.1%,儿茶素总量14.7%,有效成分含量高是这款茶的又一特点,这也是千年以来一直以贡茶和名优的姿态傲视群雄内在因素。
敬亭绿雪的采摘与其他名优绿茶并无二样,以嫩、均、净、齐为标准,加可分为杀青、做形、烘干三道工序,属于烘青型绿茶。一是杀青:锅温要求130℃至140℃,每锅投叶200至250克。先抖炒2分钟左右,再抖闷结合。杀青适度,起锅摊凉;二是做形:锅温60℃左右,手法分搭拢和理条,搭拢是四指并拢与拇指并用,使杀青叶在掌心内做形时不滑出虎口,成其雀舌雏形。理条是运用腕力和指力,使叶子在锅内往复地理直茶条。搭拢和理条,有分有合,根据叶色、叶形、叶温的变化而定,要求 “轻、重、轻”,“快、慢、快”,以免发生黑条、脱亮、碎芽、焦点,当形成雀舌形,约四成干出锅;烘干:分毛烘和足烘。毛烘用四只烘笼,开始温度 110℃,以后依次下降,待下烘后摊凉约半小时,转入60℃左右温度暗火足烘。足干后过二三天,再复烘一次,装罐封口。
敬亭绿雪的品质特点是:成茶外形色泽翠绿,茶叶肥壮而全身白毫似雪;茶形如雀舌而挺直饱润;芽叶相合不离不脱;朵朵匀净宛如兰花;汤色清碧叶底细嫩;回味爽口香郁甘甜,连续冲泡两三次香味不减,茶汤清色碧,白毫翻滚,如雪茶飞舞;香气鲜浓,似绿雾结顶。
敬亭绿雪分特、一、二、三共四个等级。因小环境而略有差异,干茶呈板栗香型、兰花香型或金银花香型。饮评者赞誉:“形似雀舌露白毫,翠绿匀嫩香气高,滋味醇和沁肺腑,沸泉明瓷雪花飘。”泡后,汤清色碧,白毫翻滚,如雪茶飞舞;香气鲜浓,似绿雾结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