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普洱茶故乡。清人阮福1825年撰写和《普洱茶记》中说:“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日易武”。
鉴于史料对六大茶山名称说法不一,西双版纳州政府曾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过去和现在》一书中认定六大茶山分别为:易武、倚邦、基诺、曼洒、曼庄和革登。易武茶山今属勐腊县易武乡,现存古茶园约6000亩,落水洞、刮风寨、桥头村等地都生长着大茶树,树龄数百年,基茎围140-160厘米不等,树高达PREFIX = ST123米左右,小片成林。
易武茶山面积和产量均居六大茶山之首。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门任所长蒋铨,于1957年对六大茶山实地考察 写出的《六大茶山访问记》证实:易武与基诺两地范围广、产茶多、按盛典积和产量,易武名列榜首。《勐腊县志》中说:‘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莽枝(勐芝)、架布、习崆 等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
史料文献中,因茶业兴衰演变,地名、产量记述有异,而易武茶山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则是无疑的。
易武是普洱贡茶之乡。〈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普洱茶被 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贡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渐以易武山为主。
易武是普洱茶交易的次中心,”茶马古“源远流长,与普洱茶相生相伴,唐朝已具雏形,宋、元相继拓展延伸,明、清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普洱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多条通道,土刊出钱,民众出力,历时六年铺建易武至思茅全长211公里、宽1.52米的茶马驿道,全为青石板铺成。这条驿道 的重新铺建,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商品贸易的繁荣,巩固了易武仅次于普洱的茶叶贸易和留校散中心地位。
易武镇成为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中心,易武镇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思柕、普洱城里鼠疫、痢疾渐发,茶商渐走转入易武,易武茶业更为兴旺,一度成为名符其实的 普洱茶贸易和集散中心,后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而走向萧条。
1970年4月12日居民不慎引发特大火灾,昔日人丁兴旺,商贾云留校的茶山古镇一半成为废墟,如今仍然保存着茶案碑、印有马蹄印的石铺街道、陈旧的茶庄商铺、残留的茶马驿道等古镇遗迹,记录了易 武兴盛发展的历史。
易武茶——-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普洱茶是不是能复制的地域性名茶,有其特定的内涵。
作为传统普洱茶重要原产地的易武茶,自始至今保持着传统普洱茶的特色,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青睐。茶商们更是追根溯源深入易武茶区重金收购,每逢采茶季节,众多港台、韩国茶商云 集易武,至使易武茶收购价近二三年来每年都 以百分之二三十的增幅递增,4~5级的晒青毛茶去年已涨至每公斤36元。四此可见,如今 易武茶已成为传统普洱茶的典型 代表。
2004年4月,勐海县政府邀请省内外茶业专家学者10余人考察易武、倚邦、曼洒、曼庄、革登等古茶山。易武茶山仍有古茶园7000余亩,面积和产量是其他四大茶山之和的数倍,显然是传统普洱茶的生产基地。目前,易武大部分晒青毛茶是以散茶的形式被 外来茶商购走,茶农收入和地方财税损失严重,茶产业在恢复中缓慢发展,与名扬海内外的普洱茶之乡美誉极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