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常看到关乎普洱茶的报导,其内容多偏重于正面发展和成长,极少论及普洱茶负面淤积的病态现象。为了普洱茶的明天会更好,必须去其疾,治其病。于此,本文试着对普洱茶提出一些省思之我见,以就正大方。
关于普洱茶的界定说法诸多,列举两例:
举例一:200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讨论会:
普洱茶是源产于滇南澜沧江流域,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晒青加工而成的晒青毛茶以及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压制而成的各种紧压茶,经长时间的贮存演变而成,或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后经发酵加工成各种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
举例二:维基百科网络信息网: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可以看出,“云南大叶种”是现代界定“普洱茶”最主要的内涵,这样的内涵界定已风行许久,之后尽管衍生各种不同的外延界定,却总是离不开“云南(省)”与“大叶种”这两个重点。所谓上施下效的结果,极具权威性的内涵界定,致使在七子级而后的普洱茶发展,包括1995年以后乔木级普洱茶,甚或私人茶庄的旧态复萌的茶品生产,一直深受上述普洱茶内涵界定的影响,以至于有了所谓“山头主义”、“大茶树主义”甚或“单一茶料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茶叶工序或制茶配方的崛起。
其实,这里头隐藏着一些含糊不清的灰色地带。如果不理清这些灰色地带,将是一种对普洱茶历史与传统的伤害,也是对普洱茶茶品的分类有所不公平的对待。由此,认识的不足将使普洱茶未来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也使“越陈越香”的普洱茶艺术美感消逝于普洱茶文化中。为此,本文尝试理清这些含糊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