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原料误区
维萨留斯曾偷盗执行了绞刑的犯人尸体,用于解开人类肉体结构之迷,为此他犯了众教之怒,在被流放的路上告别了这个迷惘而又纠结的世界。他注重实际的解剖结果胜于思辨,让数千年不变的神学猜想走向骨肉分离的清晰世界。
这茶的世界,也如维萨留斯之前那般神秘,实际解剖的茶学者因人少言微,根本无法与强大的企业商业行为推广抗衡。其结果是茶叶商业体系越广告越神秘,越传播越神奇。在茶叶的原材料上,不是清明茶就是高山茶,不是六大山茶就是十大山茶,不是大叶种乔木茶就是小叶种灌木茶,不是正山小种就是西湖龙种。现在,还广告出了古茶树、紫茶树这类神乎其神的原料来源。从治学这个角度出发,你没有一定的基础常识,很容易被一次又一次的商业闷棍打得晕头转向。
人称明前茶好,但明前茶大多是高产低质茶种类,还处于暖温低山区,更是化学肥料和催产农药的协助产物,好在那里呢?而高山茶区大多因气候原因而推迟到清明以后,有的地区到了立夏才出第一批茶芽,比如陕西的大部分茶区,这类茶如何确诊为不好?同样的原理,处在海南地区的高山茶,整个孕育时差不出三个月,益养成分远不及四川平原地区的低山茶,这能说明高山茶超越平原茶吗?
至于几大山茶这类话题,就更不用评议了,在半个中国都被山或山脉取代的地理环境里,山和有茶的山你数都数不过来,只要轻微地动一动脑子,就可以冷静下来不受N大山理论的破坏。在茶的叶种方面,大小叶种都有优质和劣质树种,除绝对科学仪器能证明其好坏之外,任何形式的广告都属不真实行为,那些古的老的紫得发青的茶树,也是有优有差,更何况这种令人生厌的“古和紫”只能证明茶树的变异,而不能表明其优质。
在笔者看来,淘汰掉茶叶原料神秘感,转入简单而明了的方式才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怎么做?好的茶叶原料具备几个必要条件: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二、丰富的矿物质土壤;三、优良的茶树品种;四、无农药化肥的培育;五、地区无重大工业污染源。有了这五条件,基本产好茶不是什么问题。当然,要知道这五条件,看起来难,实则易。一二条可通茶区林业、农业、国土三大机构的官网或电话全面了解到,这政府必须对外公告的。三四条可通过茶区茶研所、农科委两大机构的官网或电话了解,这也是他们必须对外公告的。第五条可通过茶区工业局或政府官网查证,无须电话都完全知道这地区方圆五十公里有无重大工业企业。这事情无论老少,都可以直接绕开茶叶奸商完成。曾经一个云南茶商骂浙江茶商:你整个江南都被污染了,能产什么好茶?你要说这云南茶商有多么无知才能消气?
回到城市生活中来,这里是茶的金融区,这里的人们除了在购茶时顺便问一下茶原料之外,别的时间里,他们几乎不关心这事。假设大家就算采用科学的真实理论来处理,那也不外乎只是要求茶叶和水的入口质量,连采用什么器具都不作为议论的范围,细一点的就是管控一下温度、浓度和氧化时间的度。其它的伪方法,茶商对茶客无一例外不是生硬添加“喝科学”这一非科学行为。有如谁谁谁生了某种病或身体体质问题不能喝某某茶,以及春天怎么样喝,秋天怎么样品,绿茶如何泡,红茶如何饮等等,这明显生理和技能的玩意儿,确非要接入“科学”这个命题。
种茶的老农用碗喝茶,将茶朝碗里一丢,水温高低不要紧,泡好就喝,他认为那是最过瘾的。制茶的工艺师用盅喝茶,将三两天制的茶混调一下就往盅里放,开水一泡就喝,他认为那是最有感觉的。卖茶的商人,为了让生意好,做了茶品茶具茶水一条龙销售的,自然就想方设法思索着如何将茶搞些玄机出来,一个茶盒里包上百层纸,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小心翼翼地取出茶来:“我故宫里面淘出来的”。吓死人一般的话,加之各种茶器配上所谓的茶艺冲泡,这就成交了一批商品,也培养了一批无知的传播客。这个时候,其实大家早都忘记谈茶的原产地原料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