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是中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誉满天下的阳羡茶。
宜兴茶区,东南为浙江天目山余脉,西南为安徽黄山支脉,两山相接成圆屏,区内丘陵山地起伏、海拔大都在40-400米之间,山界地形雨量较多,形成了特殊的小区气候,故鲜叶内氨基酸含量较高,而氨基酸是形成茶叶鲜爽的主要物质,使制成的茶叶滋味特别鲜醇。
陆羽《茶经》云:“茶性恶水,宜肥土斜坡”,“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就是说茶园土壤以夹有风化碎石为最好,有利于保水净土,而黄粘土为最差。宜兴茶区的土壤多为乌沙土、红砾土。这些土壤酸性度较高,质地疏松,结构优良,保水、保肥力强,耕作层的有机质含量都在2.5%左右,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使鲜叶内的水溶物和叶绿素的含量相对较高,制成绿茶色翠味浓,经久耐泡,成为佳品。
宜兴茶区,素有毛竹、马尾松、栎树等形成的山地绿色屏障。近年当地政府在茶树更新改造中,又形成了以冬青、香樟等为主的绿色林网,可谓“翠茶绿竹秀峰”,这样就有利于维护并延伸茶区特有的小气候,与无林区相比,这里冬暖夏凉,夜雨多,风力小,日照弱,使茶树有很适宜的生长环境,进而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宜兴茶区,东临太湖,以东南风为主的风向,把太湖的清新水气,徐徐吹向茶区。茶区空气湿度大,成为晴日“烟云缭绕”,阴天“雾雨朦胧”的景色。这样,日光照射到茶区时被水气折射成漫光,使茶叶的光合作用循序渐进,有利于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积累,使鲜叶持嫩性较好,制成的绿茶形美味佳。同时山区气温比平地为低,转暖稍迟,昼夜温差亦较大,茶树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需积累一定的芳香物质,以利于保暖防寒,于是“阳羡茶”也就别具一种甜润馥郁、鲜灵沁心的茶香,品茶者说,有些像板栗香、蚕豆花香、桂花香。
好茶需有好水泡。在唐代,宜兴的金沙泉也成为贡茶时必须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据说,当时金沙泉是以宜兴特产的水瓶(古称雅壶)为容器,由水路专程运往京城长安。
金沙泉又称玉女泉,在宜兴湖㳇附近金沙寺向北张公洞附近的玉女潭。古时金沙泉周边有较多的山岭,有茂密的林木,山林下面有透水性质好的砂岩层,蓄有较多的地下水,金沙泉四季不绝,泉水就从这难溶的石英岩中渗透过来的,因此清澈见底,甘美宜人。用金沙泉泡的阳羡茶,汤清、色浓、茶香,回味甜。明代学者周高起在《洞山岕茶系》中形容阳羡茶、泉时说:“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如白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濛深水,啜之愈密,致在有无之外。”可见品质之佳。
有了好的茶叶、好的泉水,还得有好的茶具。一套精致的茶具用来配合色香味俱佳的名茶,确实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唐代推崇“越窑”即浙江的青瓷茶具。之后,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异军突起,成为在各种名瓷之外别树一帜的茶具。
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茶具确实保有茶汤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热的特性。
阳羡茶、金沙泉、紫砂壶,在宜兴被称为“饮茶三绝”。阳羡茶与紫砂壶,可以说是相生相伴,相映生辉。宜兴的阳羡茶,因为当地的水土,文化内涵更为丰富,茶香更加馥郁持久。如今,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喝茶专用的茶具,一把紫砂壶,一撮宜兴红茶,成为当地人饮茶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