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前茶·火前茶·雨前茶
茶叶品质之优劣与茶叶采制时节的早晚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国古代的先人们特别重视茶叶的釆制的时间,故有社前茶、火前茶,雨前茶之称。
(1)社前茶。
所谓社前茶,指在社日以前所采制的茶叶。社日,古代祭祀社神(土地、五谷之神)的日子。古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即在农历二月(阳历三月)的春分日。也就是春分节以前采制的茶,称“社前茶”。简称“社前”。社前茶,多为嫩芽嫩叶造制,为茶的最上品。
(2)火前茶。
所谓火前茶,指在寒食节禁火以前所釆制的茶叶。寒食节在农历三月(阳历四月)清明前一或二日。禁火,古俗在寒食节禁火三日寒食,称寒食日。也就是说,在寒食节禁火日前採制的茶,称“火前茶”。简称“火前”。又称“明前茶”。唐·韩偓《韩内翰别禁已巳年···卻请赴沙县郊外泊船偶成一篇》诗:“数盏绿醅桑落酒,一瓯香沫火前茶。”
【寒食:相传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之推抱树而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寒食禁火”。】
(3)雨前茶。
所谓雨前茶,指谷雨节前釆制的茶叶。简称“雨前”。谷雨节在农历三月(阳历四月),此时已进入晩春时节,草木葱笼,挂果结实。茶叶进入老化期,釆制的茶色香味逊于社前茶和火前茶。苏轼《留题显圣寺》诗:“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此言寺院和尚用谷雨前釆制的粗茶招待词人苏轼。
宋·王观国《学林·茶诗》云:“茶之佳品,摘造在社日前;其次则火前,谓寒食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
采茶、制茶、烹茶不得其法,古谓之“茶病”。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云:“凡釆茶必以晨兴,不以日出,··凡断(摘)芽必以(用)(指)甲不以(用)指(头)。··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引文清楚地告诉人们,釆制茶务必讲究技法,要掌握好“六必”:摘采时间必在日出以前之清晨,必用指甲采摘,必择精茶,必洗洁净,必蒸出香气,必控制好火候。此六点要不折不扣地做到,才能收获到髙品质的茶;一旦失其度,就会严重地影响到茶的质量品级。采制芽茶尤其要讲究这些技法,一点不能马虎。
宋徽宗《大观茶论·采择》:“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茶,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此为下茶。”引文中的“斗品”,指最上等的茶,是在春社日前芽如雀舌、谷粒状时釆制的“芽茶”,品质最好。第二等的是经过挑选的一芽带一叶的“拣茶"。第三等的是一芽带二叶的茶。其它用老叶制的茶均属“下茶”,即下等的茶。亦称“等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