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工艺的文人味

    紫砂是陶瓷艺术中富有特色、最具个性的一类。这不光得益于它“五色土”举世无双的独特材质及其精妙入微、巧夺天工的独特工艺,也得益于它的独特的文化品格——“文人味”。
    紫砂茗壶与文人关系最为突出,砂壶名工受到文士的殷勤接待也是其他陶瓷名工所不能及,茗壶大家时大彬与楼东名士、茗壶名家徐友泉与宜兴吴氏等,这些都说得上交谊纯笃。特别是清初的陈鸣远,他的游踪所到之处,文人学士争相延揽,视如上宾,如桐乡汪氏、海盐张氏、海宁陈氏、杨氏、曹氏都曾设馆相待,其中杨中允和陈鸣远订交最契。
    另外,一批诗人画家,特别爱好砂艺,如赵宦光、董其昌、潘允瑞、郑美、顾元庆、陈煌图、蒋之翘、汪文柏胡公寿等,都以书画诗文传名后世,至于文献中提及明朝的项不损、清嘉庆朱石梅不是壶手而是文人,紫砂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紫砂陶与文人紧密接触,那必然在砂壶上呈现出浓厚的“文人味”。“文人味”就是壶艺中融入了文学艺术要素,壶铭的启始和盛行最为突出。
    文人不但影响紫砂壶的创作,而且直接参加了陶工、艺人的创作活动。清嘉庆年间,金石家、书家陈曼生与艺人杨彭年合作,陈曼生幕友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也参加壶铭、书画镌刻,世称“曼生壶”,自此后一度对砂壶的评价置艺而不顾,而发展到喧宾夺主的地步。
    近现代紫砂铭壶的“文人味”更为浓郁,其原因有三:一是“茶文化”的弘扬,促使社会强化了对紫砂的文化基因的深入理解和挖掘。二是“文人”参与的力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以前历朝历代,圈子大、层次高,相当数量的全国知名文艺人士都有参加紫砂创作活动的纪录,三是制壶艺人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经常参与社会的文化活动、国际交流,与国内外文人交往。其中不少中、青年高手进高等院校深造,并与文艺界过从甚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自身逐步演进成“文人”,所制铭壶或无意识流露、或刻意的追求,呈现了“文人味”。
    正因为拥有深厚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紫砂茗壶进入了新文人味的崭新发展阶段。“文人味”是滋养紫砂铭壶的传统一脉,它必须与时俱进,方能长年不衰、历久弥新,永葆青春光彩。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2-1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