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山介绍 > 普洱茶山头 >
普洱打笋山古茶
 
       人们常说,身在哪个山头,唱的就是哪个山头的歌。对于我们这些做茶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诚然,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只说自家好”的心理而尽掩其短、尽道其长。算来,我已经为景迈山、邦崴山、老乌山等山唱过“赞美诗”了,原因当然非常简单:我在卖这些山头的茶叶!
 
  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当我细说这些山头的诸般之好时,绝无攀比,或者矮化其它山头的意思。每座山头都有每座山头的特色,尤其对于茶叶这种对地性甚是敏感的东西来说,更是如此。我之所以身在哪山就唱哪山的歌,完全是因为自己早已被深深地震撼或折服了。套用李白的诗句,那真是:相看总不厌,唯有敬茗山了。
 
  我想,说云南是一个堪称“奇妙”的省份,大概没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而普洱茶的存在,使得这种奇妙更费人思量,其中的迷离景致,斑驳妙趣,或许只有喝过普洱茶,在普洱茶的醇香雅韵中浸淫过的人才能领略或有所会意。
 
  打笋山位于镇沅县振太乡。镇沅的茶乡之名,想来很多人已从“千家寨”、“茶马古道”等响当当的名称中间接获得认识。但事实上,镇沅的茶乡之名并不仅仅只是由这些世人皆知的东西支撑着的,还有诸如打笋山、老乌山等一大批虽无盛名却盛有茶意的古茶林在默默地为之纳芳吐醇——正是因为它们如星光一样的照耀,拱起了滇沅这枚风情万种、令人无限向往的普洱之月。
 
  打笋山拥有一千多亩古茶林。由于其名并不那么响亮,虽同样身处声名赫赫的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地带,相对于千家寨等其它茶山的人马塞途来说,它无疑要清寂得多。但也许正因为如此,尚在深闺人未识的打笋山(其实唐朝《蛮书》所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中的诸山,打笋山很有可能已经在列,只是未具实名而已),在自然生态的保持、茶树元气的颐养等方面,当然更胜一筹了。近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些寂寂无名的茶山,无疑是精明之举,既能避免那些“茗山大川”的过度饱和,以致茶园采摘过度,又能开发新的且不失特色的古茶资源,带给广大茶友新的品味、新的感受。
 
  综合地来说,此次我所进打笋山之古茶,与前面那批得到不少茶友之高度认可的老乌山古茶,既有形似之处,如叶底同样饱满丰润、茶汤黄绿透亮等,又“神”气相通:茶气足,茶质厚,回甘迅猛、明畅。——个中原由,也许是两个山头相距不远,且各自的山形物候都很相近。
 
  但仔细体味,却又发现其自有一番令人寻味的地方。在以前的博文中,我曾将老乌山与景迈、芒景、邦崴等作过细致比较,有茶友反馈说我的评价大抵不错,这当然是褒奖,但我以为其言下之意还包含着我的评价定有不尽当,或者与之相异之处。这自是难免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独特品味,而且即使是同一个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再由同一个人来品评,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就相同,甚至完全不同都有可能。为了让打笋山之古茶获得一个清晰的定位,我再一次将芒景、景迈、邦崴等茶(这次还加了一个老班章)放诸一起,逐一进行了品评对比。
 
  关于芒景、景迈、邦崴及老乌山之茶的特点,前面已有明确说明,在此都省略不表。须提及的是老班章之茶。老班章之茶素来以霸道猛烈闻名,有人赞其有王者之气,我也曾跟茶友说过:景迈要喝陈,老班章要喝新。我的意思是,景迈的茶由于存在茶质浓厚但口感偏薄这样一种“怪象”,它的厚重绵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呈现出来,而新制的老班章就像一个率真直爽的大汉,有什么包藏,都在你的感觉中淋漓展现,一入口就会有“满”、“酽”、“厚”的感觉,回甘迅,生津快,喝过之后即使很长时间还会有明显的感觉,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余韵悠长”,需要细细回味有很大不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老班章变得醇和有致的时候,似乎老班章也不再是老班章了(从这个意义上,有茶友说,不花那么高的价钱也能买到这个效果,似有一定道理)。
 
  应该说,相对于芒景、景迈的香气高扬持久、回味绵长细润及邦崴的幽烈清劲,打笋山的茶是近老乌山的综合而亲老班章的直率真坦之风的。老班章茶涩底极轻,甚至于无,而以苦为其冲撞与敲击味蕾的利器,回甘、生津、韵喉都非常丰润饱满。打笋山的茶也是苦重于涩,而且其苦同样呈氤氲或者说扩张之状,对人的味觉的刺激非常到位,因而无论舌面、舌底、还是两颊内侧都能明显地感觉到生津和回甘。此外,打笋山的茶泡汤之后似乎闻不到香气,更不能像景迈之茶那样在杯底形成浓郁的兰香或者蜜香,但是其在入口之后,却分明能感觉到一种馨浓的茶香,这也使得它给人以满、厚的感觉。总之,打笋山之茶,第一泡汤色有浑浊之象,从第二泡始变得清明通透,且茶色似有逐渐加深之势,至第十泡依然茶气十足,而且水路滑厚绵密,汤质芳醇饱满,一茶在口,给人“毛茸茸”的感觉,真是撩人心魄。
 
  当然,以上将寂寂无名的打笋山与鼎鼎大名的老班章相提并论,将人不知其价值几何的茶与云南最贵的茶相比附,难免攀龙附凤之嫌,而且几个茶一起喝,各个茶之间互相“窜味”也有可能,评价是否公允剀切,颇值得怀疑。但不管怎样,今姑且存此一说。
 
  至于此茶到底如何,还是那句话,由茶友说了算吧。
作者:中国普洱网
日期:2018-07-10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