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喝茶,初是学中国的。中国唐宋盛行点茶,明初开始流行泡茶,日本人学去了,略加修改,就分别对应抹茶和煎茶。抹茶是要“点”的,现在日本人点抹茶,惯例是先温碗,再调膏,然后以茶筅击拂。这技法,宋时蔡襄就总结了:“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赶上正经茶会,先饮浓茶,仪式感极重,还得大家轮流分一碗茶喝。
要说日本茶道发展,总不离16世纪安土桃山时代的大茶圣千宗易(利休)。这位先生始开“清敬和寂”的宗旨,把之前骄奢淫逸、花里胡哨的茶会,往闲雅美学上带,于是饮茶须带雅致寂寥乃至“无”之心,一期一会须当敬惜,乃至于佗寂的美学。后来茶道的种种规矩,都自他而始。
日本茶道里,当作配茶点心的和果子位分极重。周作人夸它,虽是豆米做的,但“优雅朴素,合于茶食的资格”。哪家有善做和果子的秘方,与私藏秘制茶器一样,都可以当家族骄傲,但原料总逃不过豆沙、麻薯、栗子和糖这几样。
京都有名的果子店俵屋吉富,创于18世纪末,给京都公家做了两百多年和果子,就只做老老实实的“樱渍”、“黑糖”、“抹茶”,并无什么奇技淫巧,一如18世纪初创时,但好在果子手感细洁,易取易吃;匣子精美,一张浮世绘风骨的京都地图为包装,连看带吃,和风俨然。
细想来,日本不止把茶给“道”化了,顺带把茶食也“道”化了——好吃之外,还考虑色彩、触觉,一整套的细致精雅,当得起周作人的赞许。坏处是,一如中国的月饼,和果子的仪式化已到夸张的地步。
千宗易最人性化也最少人提及的一个设计,就是怀石料理。如今你去日本,怀石料理是正经14道程序的流水大菜。诸如京都的辻留、大阪的吉兆这种大店,吃时不免战战兢兢,端个盘子上来,可能都是北大路鲁山人手制的文物级宝贝。但在千宗易时代,怀石者,果腹而已,僧侣饿了,抱着石头暖腹的意思。
那时的怀石料理,是所谓一汁三菜,汁是大酱汤,三菜是凉拌野菜、炖菜和烤鱼。到江户年间,改成刺身、烩煮和烤菜,讲究得多,但到底还是三菜一汤。可是时日迁延,越发庞杂,就连单纯为茶食而定的“茶怀石”,都从“一汁三菜”变成了至少6至8道菜。
千宗易如果复生,一定皱眉头:老夫好歹是一代茶圣,当年又不是没钱,吃不起料理,好容易把茶室精简到四张半塌塌米,把奢华的茶会搞成了清静素雅的套路,琢磨出一汁三菜这个丰俭得宜的菜谱,既饿不死你们又不让你们吃腻了,你们倒好,又全部返回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