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在福建建安(今福建建医县)境内东部。“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凤凰,其下直北苑”(3)“北苑茶属建茶。建茶在唐代陆羽著《茶经》时尚未著名,但品味很好,“往往得之,其味极佳。”(4)后来开始有人着意制造建茶,“贞元中,常衰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5)至五代闽国(933一934)中,北苑之地的所有者“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6)而北苑茶园虽在建安县城之东却名以北苑者,姚宽认为是因为“建州龙焙,面北,谓之北苑。”(7)
关于北苑之名,大多数宋人的观点与姚宽不同,一般都认为北苑之名始自南唐李氏,“建溪龙茶,始江南李氏,号北苑龙焙者。”(8)而且不是因其面北而名北苑,而是始于南唐北苑茶。沈括认为:“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予因读《李后主文集》,有《北苑诗》及《北苑记》,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丁晋公为《北苑茶录》云:‘北苑,地名也。今曰龙焙。’又云:‘苑者,天子园囿之名。此在列郡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丁亦自疑之,盖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误传,自晋公实之于书,至今遂谓之北苑。”(8)吴曾亦认为姚宽之说为非,北苑成为大家认可的称谓,是因为丁谓《北苑茶录》封传误之后:“杨文公《谈苑》云:‘江左近日方有蜡面之号,李氏别令取其乳作片,或号曰京挺、的乳及骨子等。”……以文公之言考之,其曰京挺、的乳。则茶以京艇为名,又称北苑,亦以供奉得名可知矣。李氏都于建业,其苑在北,故得称北苑。水心有清辉殿,张洎为清辉殿学士,别置一殿于内,谓之澄心堂,故李氏有澄心堂纸,其曰北苑茶者,是犹澄心堂纸耳。……因知李氏有北苑,而建州造铤茶又始之,因此取名,无可疑者。”(9)
考之于史,保大三年(945),南唐俘闽主王延政,而得到建安之地。次年春二月,“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艇,蜡茶之贡自此始。罢贡阳羡茶。”(10)所以,北苑或龙焙之名,始于南唐以金陵禁苑北苑使领造建州贡茶,遂将所造之茶称为北苑茶,出茶之处称为北苑。是园以茶名,茶以使名,而使以禁苑名也。至北宋丁谓《北苑茶录》误称之为地名后,遂相沿用为建安官焙茶园之名。
“建安官私之焙,千三百三十有六”。(12)至道以后,建安共有官焙三十二,分在东山、南溪、西溪、北山四处,专门贡奉御用茶的御园“北苑首其一,而园别为二十五。”庆历中又以苏口焙四园、石坑焙十园隶属北苑,则北宋北苑官焙共有御茶园三十九座。(13)此后,北苑官焙之茶园屡有增替。到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赵汝砺撰《北苑别录》时,北苑官焙共有茶园四十六所。
宋代茶品类主要是从其外形来进行区分,基本形态分为二大类,“曰片茶,曰散茶”,即压制成块状的固形茶,和未经压制的散条形茶叶。片茶在宋代亦经常称为团茶,北苑的贡茶是团茶,片茶,但它们与一般不作贡茶的团茶却是不一样的。一般的片茶在蒸造后,即入模圧制成片,保持茶的叶形状态,而北苑的贡茶在蒸造之后,还要多一道工序即研茶,“片茶蒸造,实棬模中串之,唯建、剑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直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14)
这种既蒸而研的茶又称为研膏茶。在唐时即已出现。《画漫录 》记曰:“贞元中,常衰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而不经过研茶工序的茶在宋代被称为“草茶”,“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只谓之草茶而已。”(15)南唐始令北苑造贡茶时,“初造研膏,继造腊面,既又制其佳者,号曰京铤,腊茶之贡自此始。”(16)则腊茶、京铤等茶都是在研膏茶的基础精加工而制成的,并且从此腊茶就成了建茶的另一名称。如《宋史.食货志》称:“建宁腊茶,北苑为第一。”
“建茶名蜡茶, 为其乳泛汤面与鎔蜡相似,故名蜡面茶也。……今人多书蜡为腊, 云取先春为义, 失其本矣。”(17) 宋人称建茶为蜡茶、 腊茶者皆有之, 宋代从建茶开始漫延出一种尚白的品茶标准,以此标准判别,蜡茶、蜡面从蜡的本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此外,由于宋茶尚白的标准,北苑贡茶中还有一种特别的茶叶品种:白茶。白茶在北宋中期即已名声大噪。“……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为斗茶。”(18)诗人们更是赞不绝口:“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醁”。(19)到北宋后期,宋徽宗本人对白茶特别钟爱,在其所著《大观茶论》中专列《白茶》一条,论述天然生出的白茶若制造得当。“则表里沼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于是白茶遂为北苑茶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