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四川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底蕴丰富的茶文化一脉相承,渊源流长。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思想精髓,尤其将儒家的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巴蜀大地将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演变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四川茶文化。
    茶源彭山,彭祖茶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蜀为中国茶业文化的摇篮。?
  清初学者顾炎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得出如下结论:“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他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据《华阳国志》记载,川茶在周武王时(约公元前1058年)已列为贡品,“国有芳?,香茗”。公元前59年,两汉王褒在《僮约》有“脍鱼?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记载,反映当时的成都一带,饮茶已成为风尚,也有了专门的茶具,由于茶业消费的需要,茶业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一类的茶业市场。西晋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诗中赞扬茶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其美味饮誉天下。“芳茶冠六清,溢味插九区。”到了唐代,四川已有规模相当大的茶园,且名闻全国。据唐代陆羽《茶经》和李肇《唐国史补》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约50多种,其中有18种出自四川,说明四川茶业之兴旺。陆羽称赞四川的蒙顶茶,是天下第一茶,是茶中绝品。据中外茶叶专家近几年的考证,蒙顶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名茶。蒙顶茶产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中的蒙山。蒙山地处名山县,古称蒙山“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山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蒙山林木苍翠,云盘雾盖,“恶草不生生淑茗”。蒙山产茶,已有2000多年历史,自唐代起,至明清皆为贡品。唐宋以来,川茶因蒙顶茶而名闻天下。唐代黎阳王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蒙顶茶“应是人间第一茶”。?
  蒙顶茶是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其中品质最佳的如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不仅供国内销售,国外也享盛名。正是“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极品味独新;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除蒙顶茶外,现代四川的名茶有雅安的峨眉毛峰、金尖茶、雨城银芽、雨城云雾、雨城露芽,成都市的青城雪芽、文君嫩绿等均获得茶业界的好评。形如竹叶、青秀悦目的峨眉竹叶青与银芽秀丽、鲜嫩显毫的峨眉毛峰,在1985年葡萄牙举行的第24届世界食品评选会上,均荣获国际金奖。?
  四川茶业名闻古今,品茗之风甚行,茶馆更独具特色。成都市的大街小巷,都有热闹的茶馆。旧时,成都东大街的“华华茶厅”,三厅四院,深不可测,是全国闻名的大茶馆。四川人品茗,最喜欢品饮茉莉花茶。其茶嗅之清香扑鼻,品之浓香绕舌,品后余香不散,边品边聊天,其乐无穷。旧时华阳县中兴镇有一家“兴盛居”茶馆,在柱子贴着一幅对联:“邂逅相逢,坐片刻不分你我;彳亍而来,品一盏漫话古今。”此联言简意赅,道出了四川茶馆饮茶人的情景和心态。茶馆是人们聚会小憩的场所,在那里品茗消遣,说古道今,叙话家常,交流信息,畅叙平生之快事,排除心中之郁闷。旧时成都有家兼营酒食的茶馆,门口挂着这样一幅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碗茶去;?
  求衣苦,求食苦,苦中作乐打壶酒来。?
  四川茶馆遍布城乡,茶馆的椅子是用竹子作的,坐垫用竹篾条编成,柔软舒适,又有扶手和靠背,平稳贴身,聊天不累,打盹不摔。外省茶具多用壶和杯,而四川人则喜欢用“盖碗杯”泡茶,俗称喝盖碗茶。“盖碗杯”由茶盖、茶碗、茶船(茶托)组成。据说,茶船是四川发明的。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四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崔宁之女,饮茶时生怕茶杯烫手,用碟子托着,又怕茶杯倒,便用蜡将杯子固定在蝶子中间。不久,崔宁命工匠以漆环代蜡做茶碟,并用以招待宾客,用者均感方便,从那以后,便演变为茶托,愈制愈精,多达百余种。由于四川饮茶的历史久远,西汉时便有“烹茶尽具”的记载,唐朝时,茶具也颇具特色,当时的四川瓷窑很出名,大邑县出产的茶碗,贻质洁白,雅致悦目。杜甫有诗称赞:“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茶馆内有专司泡茶和添开水的“堂倌”,不少“堂倌”技艺高超。品茶人落座后,茶倌一手提水壶,一手夹着一摞茶具,来到桌前一挥手,茶船满桌开花,恰到好处地在客人前停下,接着把装好茶叶的茶碗放在茶船上,冲茶盖碗。冲茶技艺干净利落,令人叫绝。?
  近几年来,成都的茶馆已逐步增加现代派的色彩,广式的茶楼、茶厅栉比林立,以往的“堂倌”冲茶的技艺不易见到,代之是时髦的女郎端茶送水,或表演外地茶艺,服务倒是一流,只是价格昂贵,令人望茶兴叹!
    仙茶故乡四川蒙山
   蒙山,又叫蒙顶山,位于四川省名山县城西,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延伸至雅安市境内。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从蒙顶远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蒙山山麓有着浓郁的川西乡村景色,茂林修竹,水桥流水,环抱农舍。从海拔800-11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由西向东,片片茶园,堆青叠翠,绿浪翻涌,苍翠宜人,蔚为壮观。现存古刹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座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别增情趣。中山以上是森林地带。林木覆盖,绵延至整个后山。这里是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四季葱茏,春夏之际益发秀丽。主峰蒙顶的古银杏群,树龄超过千年,高大挺拔,春夏有如青盖,秋日宛若金云,十里可见,煞是奇特。
  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
  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风景区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和茶文化给蒙山留下了许多令人向往的史迹,主要有: 1、天盖寺位于蒙山顶,创建于汉代,宋代重修。寺占地8000平方米,遥对群山,四周环绕10余株千年古银杏,中间为明代建筑石柱大殿,系蒙茶祖师吴理真结庐种茶处。大殿塑有吴理真大师全身座像,周围有展示蒙顶茶史的图文、实物等。此处为蒙顶品茶最佳去处。寺前殿后,古坊碑林,题刊较多,以《天下大蒙山》碑为最。 2、皇茶园座落于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因周围山峰形似莲花,皇茶园正落于莲心而成“风水宝地”,汉代甘露大师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七侏于此。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 3、甘露石室位于皇茶园左侧甘露峰,明代双坡顶单间全石结构建筑。石柱、石殿、石斗拱、石屋面,漏光不漏雨,建筑风格甚为独到。 4、蒙泉井位于皇茶园旁,又名“甘露井”,侧立“古蒙泉”二碑。石栏镌刻二龙戏珠。为甘露大师种茶时汲水处。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则有异香。 5、永兴寺座落于蒙顶西侧山腰,海拔1000米。依山向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山门石雕,有九龙蟠绕,透雕“永兴古寺”,有麒麟浮雕一对。大雄殿为重檐悬山式,石楼三间,面阔12米,柱、梁、壁、楼等皆为全石结构,气势凝重。寺周有清剑南观察使黄云鹄诗碑、告谕、楹联等石刻十多幅。寺内植有七心茶花和红、白玉兰等珍稀花木,其中一株红杜鹃,植于明代,春末夏初,花朵满枝。 6、盘龙亭位于蒙山山脊东侧。系木结构六角亭,内塑有一长36.7米的石刻盘龙,造于明代,刻工精湛,造型生动,亭内镌刻有218个造型不同的“龙”字。 7、天梯古道 位于山腰禹王宫至天盖寺,有1430级石阶,沿坡度登升,宛如云梯,故名“天梯”。 8、茶史博物馆位于天梯古道起点处。由张爱萍题写馆名。馆内存列着有关蒙顶茶的文献、诗词、标本和茶具。记载蒙茶的碑碣,是历史的佐证。各类名茶实物与历代形态各异的茶具相映生辉。徜徉于茶史博物馆,陶冶于茶文化,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四川五大茗茶
   四川多大山,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综合条件极好,平原活野,水旱从人,物产丰富。所以四川的茶也特别地好喝,全国闻名的茶就有好几种,其中蕴含的四川茶文化也相当的浓厚与独到。
    彭祖茶
    寿星彭祖pz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长寿养生文化的创始人,按当时的计岁年龄,享年880(相当于今天的146岁)。彭祖精于制茶,善于饮茶,在彭祖山天然太极图上,阴阳两鱼之间是一道呈“S”状的茶树沟--乃全世界最早之茶叶产地。中央电视台、中央农业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过《世界茶叶发源地》、《茶叶的故乡》、《茶叶史话》等新闻纪录片。
    彭祖茶pzc,就是采用彭祖pz相传的工艺和当今技术精制而成。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匠心独运的制作技术因而形成彭祖茶pzc,特具生津、养生健体的独特之处,这也是彭祖pz养生长寿的原因之一。
   沏一杯彭祖茶pzc,创造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慢慢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时,你的心灵便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有,你的精神便会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会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境界……
  “诚信兴业,以人为本”是彭祖茶的经营思想:“弘扬茶文化,宣传茶养生,倡导绿色消费”为理念,展开广泛的宣传和弘扬,让养生文化茶文化相互融合:“以绿色养生每一天”这宣传口号,达到“绿色消费,茶养生”的目的,让更多的人成为养生健康长寿之人。
   蒙顶茶:
   蒙顶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从西汉时起,蜀人就开始在蒙山种植茶树。唐白居易咏蒙顶茶曰:“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因而得名。陆羽也在《茶经》中品评天下名茶曰:“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可见,蒙顶茶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品种之一。因此,人们称它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蒙山所在的雅安、名山地区常年阴雨连绵,云雾覆盖,气候和土壤条件都适合于茶叶的生长。蒙山种茶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一位名叫吴理真的农民“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其叶细长,网脉对分,味甘而清,色黄而碧”,故名“仙茶”。唐代元和年间,蒙顶五峰被辟为“皇茶园”,蒙顶茶被列为贡茶,奉献皇室享用。每到春天茶树抽芽之时,当地县令便选择吉日,沐斋更衣,于上清峰上焚香跪拜。然后由十二名僧人采摘茶叶,每芽只取一叶,共采三百六十五叶。众寺僧盘坐颂经,由制茶僧精心炒制。制成茶后,盛入两只银瓶内,入贡京城,供皇帝祀祖之用。另外,又在蒙山菱角峰下采摘被称为“凡种”的茶叶精制成茶,贮于18只锡瓶,陪贡入京,称之为“陪茶”、“凡茶”,供帝王宫内饮用。这种贡茶礼仪,自唐代中期开始,至清末停供,1000多年来代代相传。
  蒙顶茶品种较多,按大类分有散茶和成型茶。散茶中有雷鸣、雀舌、白毫等;成型茶中有龙团、凤饼等。现在,蒙顶茶名茶种类有甘露、黄芽、石茶、玉叶长春、万春银针等。其中“甘露”在蒙顶茶中品质最佳。它形状纤细,叶整芽全,身披银毫,色绿微黄。冲泡后汤色绿黄,透明清亮,饮之清香爽口,沏二遍水时,越发鲜醇,齿颊留香。
  蒙顶茶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条形细紧显毫,色泽碧绿光润;茶汤清亮、深泛绿、浅含黄,茶叶条条伸展开来,一芽一叶清晰可见,具有高山茶的独特风格。茶以紧卷多毫、色泽翠绿、鲜嫩油润、香气清雅、味醇而甘,扬名中外。清代名士赵恒曾在《拭蒙茶诗》中这样地描述和称赞蒙顶茶:
  色淡香长品自仙,
  露芽新掇亲手煎。
  一壶沁入诗脾后,
  梦醒甘回两颊涎。
  蒙山茶的传闻
  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发现茶叶可作药用,便大量采摘野生茶叶,正如《茶经》所写,用“伐而掇之”的手段,致使野生茶树逐渐减少。此后,大量的消费,促进了茶业的发展。生活的现实告诉人们,象其它农作物一样,茶树也应当经过人工栽培,才能满足对茶叶需要量的日益增长,有人开始对茶树进行研究,又随着人们知识的积累,渐渐出现了人工培植的茶园,蒙山茶园就是一例。
  四川雅安附近的蒙山,既不象二郎山那样险峻,也不如峨嵋山雄奇;既不见幽深的峡谷:也不生嶙峋的怪石。沿着栈道的石级举步而上,放眼望去,云蒸霞蔚之中,远近尽是翠绿的茶园,登临山顶,立刻会被古朴、肃意的气氛所感染:白果树蔽白参天,古蒙井泉印满苍苔,从那牌坊和坍塌的古庙遗址可以看出,千百年前,这里也是佛徒满门,香火鼎盛之地。
  最引人注目的古迹,要属蒙山五峰之间的一处斑剥古老的石栏,石栏呈正方形,维护着不足三十平方米的肥土沃壤。相传西汉未年,甘露寺的禅师姓吴名理直,曾在石栏内栽植七棵茶树,被人们认为是仙茶,树高一尺左右,来制成茶,饮之能治宿疾。于是,蒙山茶远近驰名。后来,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贡茶,专门建立了御茶园,据说,采摘仙茶,仪式隆重。“年年叶共周大转”,每年只采三百六十片芽叶,先在新釜中翻炒,后经炭火焙干,贮存在两个银瓶内,进贡京都,为皇帝祭天祭祖之用。有人称它为“人间第一茶”。“杨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至今仍被人们称为双绝,众多大小茶馆,写成对联,以便招徕茶客。如今,仙茶虽无从查考,可是石栏仍在,成为历史的佐证。由此可以推论,远在西汉以前,蒙山一带,已经出现人工栽培的茶园,该山僧人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立碑记蒙山植茶史“……灵茗之种植于主峰之中,高不盈尺,……廻异寻常”;“蒙山有茶,受灵气之精,其茶芳香。”石碑至今仍存,成为后人考察茶叶栽培史的珍贵遗迹。
  峨眉山茶:
  该茶产于山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四川省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峨眉山山腰的万年寺、清音阁、白龙洞、黑水寺一带是盛产竹叶青茶的好地方。这里群山环抱,终年云雾缭绕;翠竹茂密,茶树生长十分适宜。
  青城茶:
  青城不仅产茶历史悠久,而且茶叶花色品种也甚丰富。据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青城,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青城雪芽是近几年发掘古代名茶生产技艺,按照青城茶的特点,吸取传统制茶技术的优点,提高、发展、创制而成的。
  屏山茶:
  屏山炒青产于屏山县名优茶总公司,该公司出产的名茶“龙湖翠”,优质茶“屏山炒青”出口绿茶、花茶及精制茶杯系列。八九年以来名茶“龙湖翠”、优质茶“屏山炒青”多次获省巴蜀食品节金奖。九二年“龙湖翠”获亚太地区食品博览会金奖,产品畅销省内外,深受各界朋友欢迎。    
  茶具:从金凤窑黑釉茶盏看宋代“斗茶”
  金凤窑系一处宋代民窑,坐落在四川省都江堰市金凤乡金凤村一个名为窑沙坡的小山包上。成都市文化考古研究所于2000年1月至5月对该窑址进行发掘,发现宋代窑炉34座10处作坊区,黑釉茶盏是金凤窑瓷器的大宗产品,有大小厚薄不同的20种造型,估计与宋代"斗茶"风尚息息相关。
  金凤窑黑釉茶盏的共同特征是大口、斜腹略弧、小饼足,底径和盏面口径比例相差较大,
  其造型、工艺等与福建建窑以及重庆涂山窑和川西北广元窑的茶盏有不少相近的地方。其纹样以窑变纹为主,有兔毫纹、星点纹、鹧鸪斑纹、油滴纹以及压印的酱彩斑纹等,很多黑釉盏的釉面泛蓝,有反射虹彩斑块的晕圈和线条。金凤窑的黑釉盏不是普通浮薄浅露、一览无余的透明玻璃釉,而是可以展露质感美的乳浊釉和结晶釉,器表光洁莹润,充分体现了石灰碱釉的质感美,也体现了宋人沉静雅素的美学风格。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据宋人的笔记、话本记载,宋时的酒楼、茶坊都悬挂名人字画,以器皿为号召。饭店用耀州青瓷碗,饮食担子用定州白瓷器,可见当时的风气和瓷器的普及。四川地区的瓷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南宋,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地区的经济在相对安定的局面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又由于金人南侵使得北方熟练窑工南逃,造成了北方瓷业的衰落,也为南方的窑场带来了不少新技术,从而加快了南方各地瓷业的发展,金凤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凤窑所烧制的白瓷碗就与河北的磁州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有可能就是北方窑工南下所致。而金凤窑大量烧制黑釉盏则与当时盛行全国的"斗茶"习俗有很大关系。我国早在秦汉以前就开始以茶作为饮料;到唐代,饮茶成为一种遍布全国、老少咸宜的祖习尚。入宋以后,城镇茶馆风靡各地,饮茶更发展成"斗茶",并很快风行南北,从高踞于庙堂之上的达官贵人,到行吟于泽畔山边的文人墨客,从策肥御轻的公子哥儿,到车水卖浆的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这是因为宋代在理学思潮的熏陶下,重视人的内省功夫,通过内心的沉思,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净化。庄严肃穆,澄心静虑地面壁参禅式的斗茶,反映了重视内省功夫的时代精神和心理素质。
  宋代斗茶,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接着调膏。所谓"调膏",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粘稠为度。调膏之前,还须"〓盏"。蔡襄《茶录》:"盏气热,冷则茶不浮"。再注入沸水。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程度;一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淳淳光泽",民间称其为"冷粥面",意即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汤花均匀适中,叫做"粥面粟纹",像白色粟纹一样细碎均匀。汤花保持一段时间后就要散退,此时盏内沿就会出现一圈水痕,以先出现水痕者为负。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在黑、褐、青、青白、白色等不同釉色的茶盏中,以黑釉茶盏最适宜衬托白色的茶沫以供观察,于是黑釉茶盏随着"斗茶"风气的盛行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梅尧臣和苏辙的诗句:"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看色尤宜";其中福建建窑所烧制的黑釉盏最为著名,蔡襄《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它处,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金凤窑所在地区不仅有丰富的瓷土和煤碳资源,还有着悠久的瓷器烧造历史和传统,这是金凤窑能够生根发芽的土壤;宋代风尚用黑釉盏斗茶,加之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饮茶习俗的盛行,对黑釉盏的大量需求,促使了金凤窑大量烧制黑釉茶盏。
   最早记载种茶的“摩崖石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植茶石刻的国家,而我国最早的植茶石刻就在四川省万源云石窝乡古社坪石壁上,即摩崖石刻《紫芸平植茗灵园记》,刻凿时间是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
  万源古称太平县,地处秦巴山区南麓,是我国著名的产茶区。《紫芸平值茗灵园记》记载的是元符二年(1099年)本市草坝乡石窝社坪邑人王雅与其子王敏从建溪(福建南平建瓯、建阳一带)带来茶树植于宅旁,茶树生长繁茂的历史。为彰前人,传后世,王雅之子王敏特撰《紫芸平植茗园记》一文,并请来一位山东僧人将《园记》刻于宅旁之岩石刻位于石窝乡古社坪村西北1公里处的苏家岩上,距地面3.75米,题记并诗计205字。长2.36米、宽0.84 米,字为阴刻楷书,从左至右竖行排列,字径长0.08米、宽0.05米。字间距0.03米,行距0.07米,题名的“紫芸平植茗灵园记”几个字体略大,详文如下:
  紫芸平植茗灵园?
  窃以丰登胜概。垭洼号古社之平,从始而荒,昔日大黄合宅,时在元符二载,月应夹钟,当万卉萌芽之盛,阳和煦气已临,前代府群王雅与令男王敏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可复一纪,仍喜灵根转增郁茂。敏思前代如斯活计,示后世之季子,元孙、彰万代之昌荣、覆茗物而敏盛。至于大观中,求文于篷莱,释刻石以为记。可传体而观瞻,历古今而不坏。后之鉴者,亦有将有感于斯文也。?
  筑成小圆疑蒙顶。
  分得灵根自建溪。
  昨夜风雷先早发,?
  绿芽和露濯春畦。
  大观三年十月念三日
 ?此岩刻于一九八七年三月重被世人发现。字刻凿在整块大岩上,在它的上洞约0?5米处,岩石整齐地向前伸出0.4米的遮掩,将岩刻自然地保护起来,使之不受来自上面的雨水冲刷,泥沙污染。岩刻前面有成片的树林,遮住了太阳的暴晒和飘雨的直接漫蚀。故而岩刻被发现后,完整清晰。?
  这块岩刻的发现。记载了万源绿茶历史和福建建溪的种茶历史,两地都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产茶地。
  四川茶语
  茶叶叫做“叶子”。茶碗中茶叶多称作“饱”,反之则为“啬”。饮茶叫作“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茶碗叫“发叶子”,再向茶碗内冲水则叫“掺茶”。“一道”(“一开”)、“二道”(“二开”)是吃茶之常用语,“开”即指掺水时揭开茶盖。“才喝一道(一开)”是指时间较短,才掺水一次。品茶之人最忌别人来喝其二道茶,因其色、香、味正佳,故有“头道水,二道茶”之说。
  如是讨茶喝,因是别人喝过的茶,故称为“加班茶”。每道茶只能饮一半,茶碗中所剩之茶水称为“茶母子”。
  茶馆中常有人“喊茶钱”,即某人走进茶馆时,熟人便喊“茶钱我这里会了”。喊茶钱的人越多,来人的面子就越大。其要口称“挨过,挨过”以致谢。
 

作者:玲儿
日期:2019-02-1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