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冲泡茶叶之择水篇
 
        水,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孔子认为,水具有九种美好的品行,它们是“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且说“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庄子《天道》载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水中之道实在是玄妙深奥。
        谈到沏茶泡茶,古人认为,好茶尚须好水冲,水为茶之母。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中载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对茶是如此的重要。世传“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龙井茶,虎跑水”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对择水的详尽论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揖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
        陆羽告诉我们,择水以山泉最佳,江河水次之,井水最差,其原因是山泉水往往是软水,泡茶茶汤清瞪,滋味鲜爽,易发茶香。此外,历代文人多有取初雪之水、朝露之水,除却雪水、朝露质佳宜茶外,其雅致高韵则象征着古代文人洁身自好、不与俗流的情操。唐代白居易《晚起》诗曰“融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六么词令》词目“细写茶经煮香雪”。宋代李虚己《建茶呈学士》诗曰:“试将梁苑雪,煎动建溪春。”元代刘敏中则曰:“旋扫太初岩顶雪,细烹阳羡贡余茶。”然而不论取何处水,均需符合“清、活、轻、甘、冽”的标准。
        清,是指水质无色透明,清澈可辨,这是古人对水质的最基本要求。
        活,是指水源有流。宋代唐庚《斗茶记》载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南宋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载曰:“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但陆羽反对用急瀑湍流,认为喝了脖子要生病。古人认为瀑布气盛而脉涌,无中和淳厚之气,与茶的内敛平和的精神不相合。
        轻,是指轻水。古人对水质要求轻,其道理与今天科学分析的软水、硬水有关。软水轻,硬水重。硬水中合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因而所沏茶汤滋味涩舌,汤色暗昏。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每次出巡必带上一只银质小方斗,精量各地泉水,结果北京玉泉山泉水最轻,也就是内含杂质最少,因而赢得“天下第一泉”的美誉。此后,乾隆每次外出,都要带上玉泉山的泉水泡茶。
        甘,是指水的滋味。好的山泉,入口甘甜。宋代杨万里有诗曰“下山汲井得甘冷”。宋代蔡襄《茶录》中载曰:“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罗廪《茶解》中载曰:“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水甘,易助茶生抒发,而梅雨寒雪之水,古人称之为天泉,均是纯粹的软水,沏茶自然是上品。
        冽,就是冷而寒的意思。古人十分推崇冰雪煮茶,所谓“敲木章茗”,认为用寒冷的雪水、冰水煮茶,其茶汤滋味尤佳。正如清朝文人高鹗的《茶》诗曰:“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
        山泉水是比较好的泡茶用水,因为这种水大多来自地下,经岩石砂砾的自然过滤,清澈洁净,不少其中含有二氧化碳等有益成分,用于烧水泡茶格外清洌。
        庐山谷帘泉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
        历史上庐山谷帘泉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据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载,品泉家刘伯刍对若干名泉佳水进行品鉴,较水宜于茶者凡七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山麓西约 500米的中泠泉(亦称扬子江南零水)被評为第一,故素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誉。
        天下第一泉“中泠泉”江苏镇江金山山麓西约500米,亦称扬子江南零水
        清乾隆帝常到位于北京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的玉泉山观景,为验证玉泉山泉水质,令人汲取全国各大名泉的水样与玉泉水比较秤水检测,称量结果,济南珍珠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苏州虎丘泉等,每斗(银制小斗)质量都在一两二厘以上,唯有玉泉水,每斗质量仅为一两,水比国内其他名泉的水都轻,证明泉水所含杂质最少,水质最优。乾隆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说:“则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故定为天下第一泉。”
        玉泉山泉
        “天下第六泉”又称涌泉、沸井。位于今静安寺正门之南的南京西路上。以泉水日夜涌出如沸而得名。静安寺建于247年(三国吴大帝赤乌十年),据元寿宁和尚纂《静安八咏集》中记载:“泉在寺之阳,广袤者半寻。陷若温泉,突沸犹火鼎,俗呼为沸井。有亭翼然其上初,依师将迁寺,以为龙湫,遂定其址。凡岁旱,祷于泉辄应。”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中记载:“涌泉,在静安寺前,昼夜沸腾,俗称海眼,囗石为井,作亭其上。”《至元嘉禾志》:“尝有戏浴其中者,深二三尺下,气稍温。苏轼诗:‘蟹眼已过鱼眼生,池内争看第六泉;终朝泉涌常如沸,静安寺外共留连。’”天下第六泉是上海郊外胜迹之一,历代诵咏者颇多。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记载,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观察盛保囗石筑亭,名曰‘应天涌泉’”。1874年(同治十三年)重筑护井石栏,并由著名书画家胡公寿题“天下第六泉”。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公共租界扩张,静安寺一带划进租界,之后租界修筑马路,第六泉的地下水源被切断,加之随着游人的增加,人们随意向井中抛物的现象极为严重,该井的沸泉景观逐渐被破坏。约民国以后,该井喷泉现象基本消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南京西路改造中,该井被填没。1997年上海建设地铁2号线时,挖出了护井栏及部分当年抛入井内之物。
 
作者:玲儿
日期:2019-06-05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