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红茶从17世纪开始外销,历经18、19两个世纪的辉煌,到20世纪由于战争的影响趋于衰退,被国外的红茶(如印度、斯里兰卡及肯尼亚等国)所取代,国内正山小种红茶几乎全部停产,通过努力,现在正山小种红茶正一步步地恢复其历史面貌。其对外传播路线分别为:
17世纪:在17世纪初至1684年止,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外销路线都是闽商从武夷山内河运至福州,再转运至厦门,然后从厦门把正山小种茶运至印尼与荷商贸易,由荷商再运往欧洲。1684年以后,厦门港首开与外商直接贸易之新纪元,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开始从厦门港直接出口。
18世纪:本世纪红茶对外传播有两个途径
一 、内陆途径:主要是将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从产区运至广州及恰克图。
到广州的路线: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包括在周边生产的红茶)在武夷山星村镇集中后,攀越武夷山抵江西铅山河口镇,由河口换船顺信江到鄱阳湖,经鄱阳湖运至江西省会南昌,再溯江到赣州,由赣州再到大瘐,由大瘐起旱到广东南雄始兴县,再用船运到韶州府曲江县,从曲江县沿北江顺流南下广州。这条运输线路,路途长达2800多华里。安徽、浙江、江苏的绿茶也是水陆兼程集中到河口镇循上述路线运往广州。清政府一口出海政策,造成江西河口至广州的运输路线异常繁忙。
到恰克图的路线:从1762年起,清政府规定仅开恰克图一地对俄贸易。经营这条运茶路线的中国商人是山西人,又称“晋帮”。拥资二、三十万元至百万元的晋商,每春来武夷山购买武夷山茶叶,长达5000多公里。其运输路线是由福建武夷山入江西铅山,过河口,沿信江下鄱阳糊。过九江口入长江而上,至武昌,转汉水至樊城(今襄阳)起岸,越秦岭至降州(今晋城),经潞安(长治),平遥、祁县、太谷、忻县、大同,天镇至张家口,至归化(今呼和浩特),再经戈壁沙漠到库伦(今乌兰巴托),最后到达恰克图。最后由恰克图水陆并进至莫斯科。在山西至恰克图的陆路运茶线上,有车帮、马帮、驼帮组成的运茶驼队,经常是累百达千,首尾难望,驼铃之声数里可闻。这段运茶经历在2006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里有精彩而生动的描绘,它不仅使武夷山茶叶和山西乔家大院一夜成名,大大促进了两地的旅游业的极大发展。
二 、海上途径:在1757年前,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主要由厦门海关直接外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实行第二次海禁,规定只准广州一港对外国通商,关闭厦门等通商口岸。但私自从海上外销并未真正停止,只是数量上大大减少。
19世纪:本世纪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在鸦片战争前主要通过陆路运往广州和恰克图,在战争后则通过上海和福州出口。
1840鸦片战争爆发,1843年,战败后的清政府开放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广州五港对外贸易通商。五口通商后,武夷山正山小种茶叶出口的重心北移至上海,使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茶叶外销第一大口岸。武夷山茶叶开始走较为捷近的上海港。运输途径为武夷山至江西河口,由河口至江西鄱阳湖,由鄱阳湖过九江入长江转上海;或由河口至玉山进常山,再顺线塘江上游支流运往杭州,再由嘉兴内河运上海。
福州港自1843年开埠,但10年内没有输出武夷山茶叶。厦门港由于邻近安溪乌龙茶产区,在19世纪中后期是以销乌龙茶为主,也没销红茶。1853年春,上海小刀会起义,武夷山红茶到上海的路被阻。美国旗昌洋行首先派人携款深入武夷山茶区,收购武夷山茶叶经闽江下福州。武夷岩茶用小船顺江而下,8-10天即可达福州,不几年时间,福州的武夷山茶叶出口迅速增加。1856年以后,居国内第二, 1859年超越上海,居全国茶叶出口量第一大港之地位,福州港开始成为弛名世界之茶叶贸易港。
20世纪:19世纪末,华茶在世界市场上受到印锡茶的激烈冲击,在英国的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销售上节节败退,到20世纪的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的对外销售更是每况愈下。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则进入了二百多年来最衰败的时期,从此以后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渐渐消声匿迹,正山小种渐渐被人淡忘。人们有时只在茶余饭后才偶然提起它曾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