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茶,太多人是非常轻视了。为了证明自己是资深老茶友,许多人不喝熟茶,甚至蔑视熟茶,开口就是“我不喝熟茶很多年了,只喝老生茶”。也有一些人认为,熟茶很脏,非常不卫生。实际上,我对熟茶非常重视,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但现在仍然觉得还有太多课题没有搞清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观点。
一、熟茶的保健效果好于生茶
熟茶,作为发酵食品,在发酵过程来看,似乎直观感觉上不那么卫生,可类比的产品有酱油。大家知道,生茶是寒性的,起码,十年之内的生茶一定是寒性的,刺激肠胃很厉害。
我每次建议大家喝生茶的时候,都是饭后半小时以及不要在空腹的时候喝。喝完生茶,最后来一泡熟茶,不为什么,就为了肠胃。熟茶的茶汤进入消化道,呈现碱性,有助于调节酸碱平衡,这使得熟茶有相当程度的预防治疗肠胃病的作用。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普洱茶减肥、降血脂等种种研究,都是基于熟茶做出的。正是因为有了熟茶,才有了普洱茶的欧洲市场,才真正有了普洱茶走向世界。进入欧洲市场,当然不能不谈销法沱,这个熟茶就是欧洲之所以接受普洱茶的原因。甚至我们看到,现在一些出口欧洲的袋泡茶,也打着云南普洱沱茶这样的标志。
二、熟茶工艺之难点
关于熟茶工艺的难点,许多人习惯把难点集中在发酵过程。因为发酵过程表现为三分靠人、七分靠天,比较依赖于自然环境。这里的“天”指的是水、场地等各种因素。有人又说了,那原料呢?我有点晕了,大哥,你看得仔细点好不好?我已经固定了原料,谈的是发酵过程。我只是说在原料固定的情况下,发酵过程表现是七分靠天的。
而三分靠人这一块,只要是正常智力的人,经过培训都是可以掌握发酵技术的。发酵的关键是稳定,稳定的方法就是多做,总结经验教训,这三分是可以稳定下来的。
关于熟茶,除了宣扬发酵的神秘(号称国家保护机密),其他的概念少为人知。其实在压制中同样有很多秘密。
读这样的茶,你又能读出什么?拼配、撒面,然后,最关键的因素,潮水量你读出了吗?
我们来看熟饼的工艺。
熟普洱茶:生茶毛茶~湿水~反复翻堆~出堆~解块~干燥~分级~分别潮水~蒸压(类似生茶蒸制过程)~干燥~包装。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茶叶经过了反复折腾,周期长达90天之久。当然,这是我保守的算法。
从鲜叶到生产,茶叶经过了一个下油锅的过程。然后被反复蹂躏(揉捻),再在烈日下暴晒。刚结束这么一个残忍的过程,变成干茶,然后,又加水,搞得虚胖,发酵出一身臭汗,面目全非。这个过程一般是40-50天。
好不容易换了身干衣服穿上。修养了几个月,上面传来旨意,要压饼。又得泡澡大约24小时,第二天经过高温蒸汽,再压制,烘干成饼。这样的过程,如果身子骨比较单薄,如小叶种茶,是经不住这般蹂躏的。
我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个泡澡的过程,等同于你把普洱熟茶散茶在水里泡了24小时,再蒸压成饼,你说这个过程关键不关键?
也就是说,你喝的饼茶,已经被泡过24小时,然后再洗了个桑拿出来的。蒸汽的高温自然有消毒作用,问题是,滋味……能留住多少?
为什么要加水?废话,当然是为了把茶泡软,否则蒸汽那几秒,是无法蒸软熟茶的。蒸不软,怎么压成饼啊?所以这个水量的重要性就非常突出了。前面发酵得再好,如果这里没弄好,茶一样会变得很单薄的。
我们是通过条索来观察潮水的多寡的。潮水多的茶,自然叶面会比较伸展,看起来漂亮得多。呵呵,这当然了,以生茶为例,条索很紧没关系,泡几泡自然就伸展开了。所以选购熟茶时,除了原料、发酵工艺,还要看紧压的工艺。
三、熟茶的境界
以大滇飞扬的胡说八道,熟茶也是有境界的,找好的熟茶那是比找好生茶难一百倍的事。比较客气地说,市场上有90%的熟茶无法入口。
熟茶的第一重境界,是能喝。嗯,市场里有10%的达到这个要求。干净卫生,无杂味异味,这个要求,过分吗?
第二重境界,是好喝。非常难,要看运气。
第三重境界 ……仅仅是好喝,叫做卓越。
关于这一点,怎么来说呢?其实我一直认为,现在大家喝的熟茶并非真正的熟茶。真正的熟茶至少需要三年以上时间才可以酿成。
传统的熟茶制作方法跟现在的有较大差别。说是失传,有点过了,但是确实现在大部分茶厂不知道怎么做回传统熟茶了,而传统熟茶很多理念实际上是走到第三重境界必须的。
在早期的云南地方标准中,熟茶在完成了渥堆发酵之后,要在厂家经过一定时间的存放,才可以压制。压制以后的成品,亦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陈放,才可以上市销售。
这句话在很多书里,可以找得到。而找不到的是,压制成品的时候,会选用不同地方,不同年份的茶青,甚至有部分生茶。
生茶,5年的、3年的、2年的,同一个地方的原料,同样是五级茶拼配,这是可能的一种做法。5年的老生茶10%,3年的熟茶,2年的熟茶,这也可能是一个做法。然后压制出来,无一例外,存放1年~2年后销售。历时过程也许长达6-7年,才有这样一个熟茶,然后,存放7-10年开始喝。熟茶也需要13-18年的过程,层次感有了,各种各样的特点出来了,谁能匹敌?
回顾一些老熟茶,无一例外地喝出了少量生茶。曾经以为这是偶然,但在阅读史料的时候才发现,这也作为了早期熟茶的一个工艺,一直有应用。
直到国营时代的崩溃,现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知道这个做法的茶厂不愿意这么做了,而许多新兴的茶厂根本不知道熟茶是可以这样做的。
这种开始不那么好喝的熟茶,谁有耐心在制作前存上5年,制作后存放1年,然后再保存7-10年开始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