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团队到达龙潭村,如往年一样去制作黑龙潭高山信阳毛尖。信阳地处北方,茶采制本来就晚,加上今春明前受寒潮影响,明前茶很少,品质也受影响较大,如果你不是仅仅追求“明前”俩字,我们认为倒不如明后两三天的品质更好。
群山之中周围环境,向南望不远处就是再湾湖水库。
连续两年精选的信阳毛尖茶菁就采自这里高山之顶。
一块块白色是石头,我们工人在采茶季就一直住在这山顶上,几处房子为采茶工人住宿、吃饭、休息之处。
工人采摘回来,半天是采不了多少的,在我们4月7日到达山顶和工人一起查看采摘时,山顶上茶也还是不多的。
如果采摘不合要求,工人要自己挑拣,然后才能过秤称重。
采回来的高山茶菁芽叶,主要是单芽及一芽一叶,大小不会太均匀,并且颗粒也不会像“大白茶芽“那样大且长,这是信阳毛尖本地旱种的特征,另外就是芽叶发嫩黄色,而不是低山的嫩绿色。这些都是精选好茶的特征。
信阳后期引进的大白茶品种,滋味不如本地旱种厚重浓郁及甘甜。
采摘回来的高山本地旱种茶菁,抓起来看下细节图,芽头饱满短小。
这是同一日低山茶园采摘回来的茶菁。区别很明显。
左手为同一日高山茶菁,右手为低山茶菁。
筛分级别。通过不同大小筛空分出三个等级。
机器正下方为最先通过漏下的单芽,近年右侧为一芽一叶,左侧为一芽一二大叶及叶片。
筛分出的单芽。
筛分出的一芽一叶。
筛分出的一芽一叶开展及一芽二叶等。
再把筛分出的相应级别茶菁通过机器吹风去除小叶片、黄片、鱼叶等。
吹出的小叶片。
通过这道更精细的吹分后的一芽一叶茶菁,更干净工整了。
手工锅炒杀青,俗称“生锅”。生锅起杀青、初揉作用。
熟锅:是做形、发挥香气、增进滋味的关键工序。
熟锅继续以“裹条”为主,不时挑散,反复进行,不使茶叶成团块,约3~4分钟,茶条较紧细,茶把稍放平,进行“赶条”,赶直茶条。茶条稍紧,互不相粘时,改用手直接“理条”,亦称顺条或抓条、甩条。抓起锅中部分茶叶稍握紧,以抓满手心为宜。然后于锅心10 cm高左右,手腕使劲,将手中部分茶叶从“虎口”甩出,撒开抛到茶锅上沿,茶条则顺斜锅自然滚回锅心,如此反复进行,茶条逐渐紧细、圆直、光润的外形。熟锅茶叶达七八成干(含水量35%左右),茶条细紧、圆直、光润、鲜绿,立即清扫出锅,摊在簸箕上。全部过程历时约7~10min。
接下来就是“烘干”程序了。
初烘:俗称“打毛火”。尽快上烘,散发水分,固定外形。
我们选择本地山上的果木炭。密度高油润无烟耐燃烧。
生炭火。你会发现信阳毛尖的制法很类似西湖龙井和六安瓜片的结合。这种初烘、拉烘打毛火的烘干方式很似六安瓜片的工艺。
把待烘的茶叶均匀的撒到烘蓖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