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好师法于自然,而万物所带给他们的感动,最初,必定是源自于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的神和韵。换句话说,只有自然界中的花草林木,其所现之形姿对文人雅士产生了吸引,其所蕴之精神与高士形成了共鸣,古贤们才会将它邀入园内、伴于斋中、请至席间。
什么植物宜入茶境?
菖蒲性喜阴湿,
养时多不见日。
秋冬严冷,百草烂死,菖蒲却依旧『细如毛发绿毵毵,寂寞无人共岁寒』,纵便风饕雪虐,亦怆然独馨。
选择什么植物以入茶境,关系着茶境的文化品位和对茶境文化意蕴的理解导向。古代文人对茶境植物的选择极其精严,宜茶的植物主要有竹、松、苔藓、蕨类等等,还有时下人皆喜玩的菖蒲。
竹有清香,与茶香相宜。“茶香绕竹丛”、“竹间风吹煮茗香”,竹下烹茶品茗,茶香飘荡,文人高山亮节无竹令人俗的况味自然涌现。
竹之外,古代文人好于松下煮茶。唐人王建“煮茶傍寒松”;宋人陆游“颇忆松下釜”;元人倪云林“两株松下煮春茶”;明人沈周“细吟满啜长松下”等,他们选择松下烹茶品茗,乃受禅茶相通。
菖蒲此君常生偏幽处,别开清寂之天,不嫌地僻;不作繁花之梦,所爱日长。寒瘦英姿,幽人赏其形也;凌霜傲骨,先贤取其志也。诚如君子修身,任困穷而浩气犹存,历寒苦而贞志不移也。
茶席跟着时序走
如同日本茶道中的“茶事七式”的说法,是走进大自然茶席的导引。“茶事七式”的七种茶事名为:正午、夜咄、朝、晓、饭后、迹见、不时。
“正午茶事”始于中午十一二点的茶事,大约需四个小时,是最正式的茶事,全年均可举行。
“夜咄茶事”在冬季的傍晚五六点开始举行,大约需三个小时,其主题是领略长夜寒冬的情趣。
“朝茶事”在夏季的早晨六点左右开始举行,大约需三小时,主题是领会夏日早晨的清凉。
“晓茶事”一般在二月的凌晨四点左右开始举行,约需三小时,其主题是领略拂晓时分曙光的情趣。
“茶事七式”由时序季节进入茶的感官之旅,每一式的时序都和大自然奏鸣互映。
繁复的茶席“七式”,其实是以茶器与茶为界面,酝酿艺术气氛让人心交流;时序与品茗的自然物境原是中国人独享的品位。张岱《陶庵梦忆》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个,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茶人入夜孤舟,拥炉赏雪,与三二知己温酒烹茶自是一番风情,令他抒怀不已的天与云、山与水,不正是大自然供人的好伴侣。山林之趣正是大自然茶席的最高境界。
任何场地都可以办茶席
茶席首重环境,就是所谓“物境”,亦即茶席的环境必须区分出宜用与不宜用,这是古人早已注意到的。
寒宵、松月、花鸟、清流、白云、绿藓、苍台,在寒宵的静与清流的动,在松月与白云的升决,在绿藓与苍台的二元对立相容,达到品茗愉悦并有所表达:在茶人的寻觅后达到一个和谐的气氛,那就是一种“宜茶”之境。
携带茶品茶器到户外,到一片新绿烂漫的时节里铺好茶席,这时可依季节气候变化来安排不同茶席。
物境自然优雅释放的气氛,在山之巅、水之涯,在远山,在近水,对茶人而言,事先准备适宜茶器和茶,赴往自然野趣中,并对每回茶席予以命名,达到大自然茶席的极致,正是现代人的休闲新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