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关于煎茶法
普洱茶
 
   煎茶法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的,尤其是直接从末茶的煮饮法改进而来。在末茶煮饮情况下,茶叶中的内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故不需较长时间的煮熬。况茶叶经长时间的煮熬,其汤色、滋味、香气都会受到影响而不佳。正因如此,对末茶煮饮加以改进,在水二沸时下茶末,三沸时茶便煎成,这样煎煮时间较短,煎出来的茶汤色香味俱佳。于是形成了陆羽式的煎茶。煎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末茶煮饮法。
   煎茶法是从末茶煮饮法演进而来的,但它肇始于什么时间?西晋杜育《荈赋》有“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描述,是说茶汤煎成之后,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若春日的百花。“焕如积雪,晔若春敷”,陆羽在《茶经》中曾引用来说明茶煎成时的状态,可见《荈赋》描写的茶汤特征与唐时煎茶一致。由此推测,陆羽式煎茶萌芽于西晋。
   《荈赋》中有“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是说取用岷江中的清水。岷江是流经川西的主要河流,由此可见煎茶的发明与蜀人有关。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说:“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煎茶旧法是相对于煎茶新法——点茶法而言的,即指陆羽式煎茶,宋代人认为煎茶法发明于西蜀。因此,我们认为煎茶法为巴蜀的创造,约始于西晋。
   煎茶法的特征
   1、茶叶。唐代茶叶有粗、散、末、饼四类,而以饼茶为主,两宋茶叶有片(团饼)、散、末茶,北宋以片茶为主,南宋以散茶为主。不论是片茶还是散茶,都须碾成茶末而煎用。散茶直接碾罗成茶末,团饼茶则要经炙、捣后碾、罗成茶末。
   2、茶具。唐代发明了专用茶器,为适应煎茶的需要,发明了茶碾、茶罗、风炉、鍑、竹筴、则、瓢、茶碗、水方、涤方等,按陆羽《茶经》,煎茶器具有二十四式,质地有金属、瓷、陶、竹、木等。煎茶法的典型茶具是风炉、鍑(铛、铫)、勺、茶碗,最崇尚越窑青瓷茶碗。
   3、煎饮法。煎饮法主要有备茶(炙茶、捣茶、碾茶、罗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煎茶(投茶、搅拌、加盐)、酌茶、品茶等程序,以鍑盛水置风炉上,取火候汤,水二沸时投茶入鍑,以竹夹环搅,陆羽主张这时加点盐调味但不能加其它佐料。待水三沸时茶便煎成,用瓢舀到茶碗中乘热饮用。如用铫煎茶,因其有柄有流,则可直接倒入茶碗。
   煎茶法的流变
   煎茶法萌芽于晋,成熟于中唐。陆羽发明了宽边、鼓腹、尖底的鍑用来煎茶,因鍑是凸底,不能平放,因而又发明交床以承鍑。由于煎茶器具较多,普通人家也难以备齐,有时便进行简化。如用铛(一种平底锅)煎茶,则不需用交床。佚名的唐代《宫乐图》中,桌上置一铛,铛中有一长柄勺,旁边的仕女端茶碗饮茶。陆羽的忘年交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无论是用鍑还是铛煎茶,都需要用瓢将茶汤舀到茶碗中。于是改用铫(一种有柄有流的烹器)煎茶,直接从铫中将茶汤斟入茶碗,可省去瓢舀。唐元稹《茶》诗有“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中唐以后,往往用铛和铫代替鍑来煎茶。
   北宋时期,煎茶虽失去风采,但在小范围内还存在。苏轼《试院煎茶》诗有“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李生即李约,唐代诗人煎茶能手。潞公为北宋名臣文彦博,文氏煎茶效仿西蜀的陆羽式煎茶。而苏轼本人也学李约、文彦博,崇尚俭朴,用砖炉、石铫煎茶。苏轼弟苏辙《和子瞻煎茶》诗,其中有“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荧光。”苏辙也有同感,煎茶效家乡西蜀的方法,用铜铛煎茶,既不学北方的煮茶法,又不学南方颇流行的点茶法。不过,苏轼、苏辙的煎茶只是偶尔为之,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用点茶法的,煎茶在北宋已是强弩之末了。
   南宋陆游作《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亦写陆羽式煎茶,但煎茶到南宋已是偶一为之,陆游以后煎茶已成绝响。
   陆羽煎茶加盐。晚唐诗人薛能《蜀州郑使君寄鸟嘴茶》诗有“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薛能认为加盐不可,加姜则可。苏轼《东坡杂记》:“唐人煮茶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据此,则又有用盐煮者矣。近世有用此二者辄大笑之,然茶之中等者用姜信佳也,盐则不可。”唐代煎茶加盐,亦有加姜不加盐的,但宋代煎茶,盐、姜均不加,纯是清饮。
   煎茶法萌芽于晋,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亡于南宋。煎茶法的衰亡之日,便是点茶法的隆盛之时。
 
作者:玲儿
日期:2023-06-2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