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的起源有各种说法,经专家考证,“红茶”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基(1311~1375年)《多能鄙事》一书,书中介绍了“兰膏红茶”、“酥签红茶”茶汤的调制方法。与刘基一同游览武夷山的明初学者、洪武翰林学士朱升(1299~1370年)在《茗理》一诗中描述道:“……抑之则实,实则热,热则柔,柔则草气渐除。然恐花香因而太泄也,于是复扬之。迭抑迭扬,草气消融,花香氤氲。茗之气质变化,天理浑然之时也,浸成一绝”。诗中阐述的是红茶发酵的制法过程,申明明初就已产红茶。
相传,中国红茶起源于元末明初的福建武夷山星村桐木关。它以松木为柴烘干茶叶,香味独特,外形色泽乌黑,称之为“Black Tea”意为“黑色的茶叶”,这一叫法在国际上沿用至今。“星村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开创红茶制作先河。
此时气温下降,必须将揉捻后的茶叶,装入竹篓中,上盖麻压紧,置于近火处(如灶上或烘菁楼上),使温度上升。经6-8小时,去其青嗅味,待发出清香,叶面呈红褐色即可取出。烘干时,以松木薰之。所以发出松脂香气,此小种红茶,称正山小种也称星村小种,是红茶起源地。
1610年后输往欧洲者,即属此小种红茶,在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椰氏所着的《植物种类》,误以武夷种代表红茶,尖叶种代表绿茶。将茶叶分为二类。实际上在桐木关山中所植者或野生者,均属乔木型,或半乔木型的大叶种。至于工夫红茶,系由小种红茶在武夷山海拔较低处,演变而成。
清朝董天工氏1751年所写的《武夷山志》中,记载有小种和工夫二种茶名。
1639年春夏间,有人在此山中督导制茶一个月。由于操纵日光萎凋引诱白茶或青茶的晒菁,又揉捻后的发酵,所以在山中白天采茶及晒菁,揉捻至深夜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