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茶道是茶艺的哲学
普洱茶
 
   茶道是茶艺的哲学,它与美学发生关系,是因为作为茶道的主体(茶人)在茶艺的审美实践中,需要有相关的美学概念、术语和范畴来指导和规范。所谓美学,就是研究美的科学。它是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审美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感受和欣赏美的主体精神状态(审美意识)。因此,也可称为“审美学”。
 
   作为生活艺术行为之一的茶艺也是人们在茶事活动中的一种审美现象。茶艺的六大要素(茶叶、泉水、茶具、环境、冲泡、品尝)都具有它们固有的客观的美,人们在感受茶艺各个要素之美的时候所产生的感官愉悦,这就是美感。当人们将茶艺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一种最集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品茗艺术。茶艺就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这审美实践过程中人们体验到审美的愉悦。体验是一种主体的感性活动,它关乎主体对外部实在世界的某种感觉。在整个茶艺过程中,审美体验本身的精神性会转化为感官的快适和满足,并进一步要求审美对象的精致化,从味觉、嗅觉对茶叶、茶汤的香气和滋味,视觉对茶叶、茶汤、茶具、环境、服饰、形象,听觉对音乐、水声、器具响声及语言的轻重和节奏,触觉对各种茶叶、茶汤及器具材质和质感,都会有更为严格的要求,从而提高茶艺的艺术品味。审美体验是一种内心过程,品味则是一种感官反应。两者构成审美欣赏的能力、情趣和判断,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中日益追求富有雅趣的生活方式,也要求将日常的饮茶活动提升到审美层次的品饮艺术。于是,茶艺、茶道就与美学密不可分。
 
   人们经常论述茶艺、茶道与美学的关系,多是从文艺创作的一般美学原则来罗列茶道、茶艺的诸多美学特征,涉及方面很广,如有人认为中国茶道之美有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但对一般茶人而言,却有目迷五色,难得要领之感。因而希望能够从中提炼、概括出最具本质特征的茶道之美。
 
   一.清静之美
   清静之美是种静态的美,柔性的美,和谐的美。它是中国茶道美学的客观属性,这种客观属性首先来源于茶叶本身的自然属性。作为山茶科山茶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的茶树,性喜湿润气候和微酸性土壤,耐阴性强,不喜太阳直射,而喜漫射光。多生长在云遮雾罩的山野,不耐严寒,也不喜酷热。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茶性微寒,昧醇而不烈,甘而微涩,具有清火、解毒、提神、健脑、清心、明目、消食、减脂诸功能,饮后使人更为安静、宁静、冷静、文静、雅静,是种有益于人类的温性饮料。
 
   二.中和之美
   从审美主体角度而言,主要是人与人和、人与天和、人与物和,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人和是指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和诚处世,敬爱待人,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自我做起,修身养性,“调神和内”,达到身与心和,只有自己的情操陶冶好了,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善良目的。人与天和是指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以及人文环境,都要和谐相处,融为一体。人与物和是指人与茶、水、火、器等物质对象的关系要搭配合理、协调。诸如茶叶的选择,水温的掌握,火候的控制,器物的配置等等都有一个合适的“度”,不偏不倚,过与不及都是缺陷,应该加以避免。从审美对象而言,主要是茶艺诸要素的协调配合,要注意合理、和谐,不走偏端。明代许次纾《茶疏》云:“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茶、水、汤、火,互为依存,相辅相成,互相调和才能泡出一壶好茶汤来。
 
   三.儒雅之美
   茶得天地之精华,禀山川之灵气,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形成了平和、淡雅的自然属性。在所有饮料中,只有它与中国人谦恭、俭朴、温文尔雅的性情最为贴近。文人雅士们认为通过品茗活动可以修身养性以使自己的心志更为高雅。所以唐人将品茶集会的茶会称之为“雅集”,将品茗艺术的韵昧称之为“雅韵”(9)。唐代刘贞亮《茶十德》中就明确指出“以茶可雅心(志)”。《大观茶论》中将饮茶称为“雅尚”,即高雅的时尚。都赋于了茶树自然属性之外的人文色彩。于是茶树天然形成的固有的客观的自然美与审美主体茶人主观的审美情趣、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就会有机融合起来,在茶艺的审美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的儒雅之美。
 
作者:玲儿
日期:2023-07-0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